日记思念日记

绿皮车的回忆+我的绿皮车历程

本文已影响 2.84W人  王雅兰

这次的征文,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次写绿皮车的回忆,我就写写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吧。对于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回忆。

绿皮车的回忆+我的绿皮车历程

对于年少时期的我而言,军绿色确实有一种莫明的吸引力。那些遥远记忆里的绿皮火车们,就是军绿色。

孩童时那迷惘的幼年,我的五叔叔是火车司机。开着从北京至南京的火车。在他的描述里,火车有着草绿色的车皮,拖着长长的白烟,仿佛一列列飞驰过的长龙,那是我印象中的火车,轰隆隆,轰隆隆,然后呼啸而过。直到我十四岁那年住到了南京,每天早晨,我爬上高高的楼顶,坐在楼顶上看过往的绿皮火车和黑皮火车,成为我每天清晨最大的事情。

那时候的黑皮火车,“轰轰咚咚”地开过去,留下一条长长的乳白色的尾巴,尾巴过一会儿才能消散。五叔叔告诉我,那是蒸汽机车,运货用的。它们往往是绿色或蓝色的头,后边紧跟着四五十节长长的车厢。那时候,我数数不好,记得我数过的最长的一节是50节,可惜没人相信我。

后来,我再也没有数到这样的节数。而绿皮火车节数不多,大约十几节车厢,每次到站之后,都能看见等车的人们一拥而上以及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下车,都是急匆匆的。绿皮火车,不一定很慢(要看车次的类别),但它是没空调的一种老式火车客车,车厢类型(只有高原新型绿皮车带有空调),价格和票价也因此而极其便宜。外表是墨绿色,故名。典型的有25B、23、22等系列的车底。

这些“绿皮火车”大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上,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面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净,不按时更换,厕所气味难闻。

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溽热难耐,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成了“冰箱”。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旅行。但部分短途绿皮车使用新生产的车厢,车厢内设施完好,舒适度也还不错。

绿皮车坐着虽然很辛苦,但是,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朋友们以及农民工朋友们的欢迎。

另外,有些高等级车厢(如铁道部部用车、公务车、专列等)从安全角度考虑,外表也是墨绿色,类似绿皮车,但内部设施比普通的绿皮车高级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

我乘坐绿皮车最多的时候,是90年代,我在南京工作,在宣城有业务,每个星期的星期五我从南京往宣城,然后星期一从宣城往南京。每次坐车时间是三个小时,下午3点至6点,上午10点至下午1点。这样的日子过了有五年时光。每次坐车,我都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那个时候没有对号入座,有票就行。车里也不是太拥挤,车往北是521,往南是522.其实就是一辆车。

来厦门后,最初的几年回家,是坐绿皮火车回去的,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坐的都是硬座,还是南京到厦门的521,回南京就被叫做522次列车。我还是喜欢坐在靠窗的位子,因为,来去都是从起点站坐车,所以位子总是有空的。

最有意思是冬天回南京,从厦门出发后,天气一点一点变冷,衣服先是准备了满满一大皮箱,过几站加件毛衣,再过几站加件厚毛衣,车到江西,开始加更厚的皮夹克,到了黄山,天冷的人打颤,要穿皮大衣了。车到南京,往往是凌晨,拉开车门,一股冷风扑面而来。

而一路上最有意思的是,在厦门,鲜花盛开,到了厦门岛外,渐渐只能看见绿色山野了,车进江西后,逐渐是雪天,有时候,走到南京迎接我的往往是冰天雪地。人好像是从夏天穿越到了冬天。回来的时候就是正好相反了。穿的像个包裹似的出门,一路走一路脱着衣服,到了厦门,衣服就全进了皮箱安然入睡了。

一路风景从冬天变化到春天,渐渐看见绿树红花,仿佛春天一下子就扑面而来了,那一份欣喜真是令人感动。我喜欢看一路上逐渐向后倒去的山川,看火车转弯时巨龙一样游动的身姿。看天空的白云随着车的移动变换。看每个地方的不同的农作物,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建筑。看那些深山里的农家,看城市边的工厂,一路走来,风景万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