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磨滩村变迁

本文已影响 6.61K人  铁人

磨滩旧址,坐落在新村南侧的山脚下。一片古老的土木式结构建筑群在百年风雨中飘摇,显得有点苍凉和无奈。

磨滩村变迁

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东方发出一丝亮光,天空鱼肚泛白,整个原野还显得有点暗淡。我起来活动了一下,在查看了村外的房屋建筑后,便踏着由不规则的青石块铺成的坑洼路走进了那古老的村寨。面对这成一色的土木结构式的二、三层楼房,我在想:在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土壤贫乏的山区,他们能盖起土木结构的楼房实在是不容易;再者,能盖起这样的楼房,说明他们那时候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他们的盖房子技术也是高的,他们没有用现在的钢筋水泥,而是纯一色的土墙抱木柱子结构。现在虽有一些楼阁坍塌,但大多数还在那里接受大自然的考验。

我打问了一下村民,老村寨里基本没有人居住了,现有两位90岁的老人还不舍的那个地方。看得出,住人的院落宅门上由春联守护,无人院落的家门都由“铁将军”把守。我进了一家院落,东、北方向的楼阁虽坍塌,但看的出这是一座四和院,可能是当时有钱人家所置。蹬上了这家的楼阁,亲身领略了一下身居楼阁的感觉。现在觉得有点冷落和凄凉,可当年这家一定是红红火火,家兴业旺。因时间有限,我没有来得及去考察现在这家的主人过的怎么样。下了楼,我通过邻居家的小路又到了另一家阁楼,看来这家不如前一家。

我通过石台阶楼梯,登上了“阳台”,只觉得楼层低矮,我一米八的个头感到不能伸展,在“阳台”上走动,觉得有点害怕,大有悠悠忽忽的感觉,转来转去,就觉的空间有点狭小,身不自如。又看了一家院落,院子里楼阁全部塌落,只留下了高两层的三间山墙矗立在那里,面对这一残檐断壁,不有的使我想起了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57米高的围墙遗迹,想起了澳门的“大三吧牌坊”,当然这“山墙遗迹”存在的意义无法与“古罗马斗兽场”和“大三吧牌坊”相媲美。

磨滩古寨建筑布局特点:一是村寨依山坡而建。街道狭窄,高低不平,大街道宽度两米有余,窄巷子宽把米,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二是楼房建筑,这也可能是因空间狭小的缘故,楼房下面边沿是半地下式厕所,厕所的洞口全都暴露在街上,看上去黑洞洞一个个,咋一看还不知道是啥“武器”,楼房的底层是养牲畜和放置东西,二、三层是用于居住;三是自足自给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比较明显。

我转游了几个巷子,在适当的位置都有磨面的石磨子,有的上下两扇磨还依然盘踞在那里等待来人的挪动,有的上扇已被掀动依靠在底磨旁边,有的上磨扇已看不到踪迹。看到这么多的石磨我在想,磨滩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定与这磨子有关,当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一处,我还看到一个水窖,上边盖着块白色塑料布,我揭开一看,里面还有水。我想,这是老百姓存水用的,不敢怠慢,又原样的给盖上了。

在村寨里转悠,看到了好多的农村用具,感到有点新鲜。在城市里是看不到过去那些农俗工具的,妙哉!在整个古寨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东西就是一个电灯。当然,这座古寨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保持它的原貌也是现代生活对它的要求,不需要对它进行现代气息的装饰,把它搞的面目皆非,较好的保持他的古貌,开发旅游景点倒是一个妙计。

破旧立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磨滩村勤劳勇敢的人民,在摆脱了百年的山寨生活之后,开启了划时代的新生活。他们在原村寨的北侧建起了新农村,虽说是地处半山坡,但现代化的气息在这里已渗透到千家万户。

新建的磨滩村,房屋建筑多以冲沟和山坡的自然走向为序,鳞次栉比的建立在三面环山的山麓,沁河从村前流过,形成青山绕身,沁水拂面之势。全村现有村民500余人,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自然、经济、交通条件较差,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村民虽然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农闲之际外出打工也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出于了解磨滩的心愿,我们在那里农家院住了一晚上,吃了两顿饭,亲身感受了一下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住房建筑都是水泥砖瓦房,好多的家户都盖起了楼房,最高的楼房高达三层。在靠近景区的村东头几家搞的尤其红火,他们在那里建起了旅馆,开设了超市,办起了饭店,供观光旅游的客人享用,我们就是在“新兴旅馆”下榻的,每个床位10元。晚上,我们品用了他们那里的“野味”,在街上,我们看到好多的家户房前挂着用硬纸片写的野猪肉、野兔肉、野鸡肉的牌子,以“野”来招揽生意。

真也?假也?我们全不知道,只是感到价格有点高,一只野兔子要80块钱。来啦,啥也不说啦,就让主家给做了几道野味,一吃,还真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在回来的车上,说起野味,我感觉还真不如在阳城宾馆吃的那碗红烧肉。

清晨,我去了“久久小超市”,从老板娘赵米造那里了解到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这里的生活条件虽说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山外的条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里出山困难,到东冶镇上要走20多里地,摩托车是这里最好的爬山交通工具。“十八盘”陡峻山路,从沟底盘旋到山顶,徒步谈何容易。这里的生活已得到信息化的支持,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在这里也投入应用,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下榻的农家儿子和女儿都在榆次读大学。从这几个细小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磨滩村的百年变迁,看到了近几年的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磨滩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磨滩村将成为景区的一大靓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