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感人故事

搬迁新村

本文已影响 2.8W人  我心向往

1973年,我们家从河北省康保县属地移居到了内蒙古化德县境内。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生产队里实行工分制,社员们主要依靠生产队年底结算的分红款过日子。那时候,康保县境内的生产队里,一个日工(出工一天,一般记为10分)只有2-3角钱,而相距仅十几里路的化德县白音特拉村,一个日工7-8角,比英图坊村高出一倍之多,因而年终家庭里的经济收入相差很大。面对现实,人们都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爸爸妈妈决定将我们家搬迁至白音特拉村居住,后来依靠亲戚们的帮助与努力,终于实现了我们的心愿。

搬迁新村

“白音特拉”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富饶的草滩”。在我的印象中,白音特拉村是个比较大的村庄,约有二百余户人家,分为四个生产队,当时是公社所在地,街上设立有粮库、供销合作社,来往的人比较多,街上很热闹,那里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据听说因村里水资源缺乏,后来公社搬迁至村子以北约4公里的农场村。那时候,大队党支部书记是谷守章,他精明能干、公道正派、为人质朴、平易近人,为大队集体建设及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成绩,深受社员们的拥戴。我们家的户口按居住街道分落到了第三生产队,队长崔科,中等身材,为人热情、正直善良,对我们新迁入的户口比较照顾,比如我们刚搬迁过来缺乏烧火柴,他总是想办法多给我们分配一些,使我们度过了暂时的生活困境。

塞北坝上地区,春天风沙满天飞扬,夏季无暑期,冬季较漫长,属典型大陆季风高原气候,一年只收获一季庄稼,老百姓基本上都是依靠老天吃饭。这里农田的土壤属半粘性土质,比较肥跃,适应于雨量较充沛的气候,虽然当地没有水浇田地,但因种植的土地多,即使干旱年景,庄稼的收成也要比其它盐碱类型的土地产量高。生产队里年度生产的粮食,除去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的口粮以外,还有余粮上缴给国家粮库,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经受过饥饿。农业发展的轨迹,也确实如长辈所预料的那样:有一年,天遂人愿,风调雨顺,各类农作物长势茂盛,尤其莜麦生长的齐腰高,十几岁的孩子们进入到田地里都露不出头顶,人们喜出望外,农业生产全面大丰收。快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里结算了分红款,爸爸回到家里将厚厚的一叠(一元纸币)人民币放在屋内大红柜上面的木匣子收音机上,我们全家人满心欢喜、笑逐颜开,我还拿起来数了数,好象至少有三十多元钱,这也象征着我们家里有了余款,当时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

那时,我爸爸在村里任民办教师,妈妈是大队的裁缝工,爸爸妈妈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使得家里年年有余粮,不愁吃和穿,生活蒸蒸日上,在村里也算是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了,我们感到生活很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