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

本文已影响 2.04W人  李声波

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

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离世三十年了。他是在1988年夏花初开时节离开的,他给世人呈现的跃动着原始生命活力的乡村世界,那些自然的人性之美和人生情态,那些用阴柔、唯美的文字创作出的弥足珍贵的文学意境,一直感染着我们。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14岁入地方行伍,当过卫兵、班长、文件收发员、司书等,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养育了沈从文的性情。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沈从文的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静》,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则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式”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

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没有结局的爱情,但爱情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行万里路,是那时交通不便,骑个毛驴出走,一路上风雨冰雪,不知吃在何处,投宿哪里,有狼虫虎豹,有强盗毛贼,他的体验是生命的体验。如果现在坐飞机旅游,一两个小时就到一地,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大致一样,吃喝不愁,你就是行十万里,恐怕也没有多少体验。沈从文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他心中理想的人生状态。

平凹没见过沈从文,他的一个朋友曾去北京见过沈从文,回来说:“老头像老太太,坐在那里总是笑着,那嘴皱着,像小孩的屁股。”贾平凹说,这说明沈从文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刁钻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平静,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和唯美性。

作家写东西,如果50年后有人还在读,那就是好作品。50年后,沈从文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成了作家和从事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为什么呢?文学有文学的规律,文学就是写人性的,脱离了人性,轻视文学规律,最后就将被文学抛弃。

沈从文没上过大学,后来到私立大学教书,最后在北大任教。他是二十世纪出书最多的作家,是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

每每合上沈从文先生的书,好像看见老人坐在那里笑着,仿佛听着他在他的乡村牧歌里吟唱出了天堂的声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