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蝈蝈示例

本文已影响 2.1W人 

小时学语文的时候,一直希望能学到有关蝈蝈的文章。并不是为别的,实在是因为蝈蝈是我小时最熟悉的昆虫。因此对蝈蝈我特别有亲近感,自然也希望在书里能看到它。

蝈蝈

小时候家住在半山区,从家到学校要走二里多的山路。每年夏天,来回上学放学都要捉上一会蝈蝈。放假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捉来的蝈蝈,用高粱杆编成笼子,那个笼子就叫蝈蝈笼,笼里放点黄瓜花,然后放在黄瓜架下。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就可以听到蝈蝈的叫声了。清脆的叫声给农村小院添了许多生趣。我这里说蝈蝈叫声,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蝈蝈是用两瓣翅膜震动发出声音的,并不是用嘴。

蝈蝈,最常见的就是以颜色分类的绿蝈蝈和铁蝈蝈,褐色的是铁蝈蝈,其实这两类是一个品种,只是颜色不同,我们一般就叫它蝈蝈。其他的还有豆蝈蝈,个头较小。国蝈蝈,个头较大。叫声也都和普通的蝈蝈不同。

小孩子之所以愿意捉蝈蝈,不仅是因为蝈蝈好看,头上两个触须使它看上去活像个斗士一样,主要还是因为蝈蝈能够发出叫声。捉到手的蝈蝈,一只手捏住蝈蝈的两条腿,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弹蝈蝈的脑袋,雄蝈蝈就会震动翅膜发出短促的声音。其他的昆虫一一扁担钩,螳螂,蚂蚱,要么不能鸣叫,要么发出的声音不够悦耳,都没有蝈蝈发出的声音好听。这么好玩的昆虫,自然成了物质贫乏时代农村小孩最喜欢的玩物。

上学以后,学习语文,接触各类范文,其中也有描写动物的文章,我就盼望着能有一篇描写蝈蝈的文章让我们学习,如果有,那该是多么令人亲切呀。我相信,那样的一篇反章,我一定能够学好。因为我对蝈蝈是那样地喜爱,当然想知道别人是否也喜欢蝈蝈,是否也捉蝈蝈了。可惜,我小时候读书,包括一些课外读物,我一直没有读到有关描写蝈蝈的文章,甚至连提到的也没有。直到多年以后,看到人家写的散文里有提到蝈蝈的,可是时过境迁,小时的兴趣已经没有了。想来蝈蝈就是小孩子的玩具,只有在你是孩子的时候,你才有兴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需要。

我后来读书,阅文,越来越相信,文艺只有贴近人的生活和年龄才更适合,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要高大上,孔子说他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圣人如此,普通人也一样,文艺如果不分什么时候,一味地讲主旨,意义,不仅观者不一定能懂,反倒会使文艺远离人的生活,远离人的天性。就像小孩子都喜欢西游记,他们喜欢的也无非是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当时未必一定了解唐僧师徒取经的意义。

法布尔在昆电记里称呼蝈蝈为螽斯,他通过观察发现蝈蝈特别爱吃肉食。他称蝈蝈是嗜虫成性的食品消费者,不仅如此,法布尔观察到蝈蝈还会同类相残。这些记载,不免看去让人惊心动魄。看了这些,我才知道自已如此喜欢的蝈蝈,竟是何等残酷的东西,而这些都是我小时所不知道的,而那时我还一直天真地以为我对蝈蝈很熟悉呢。与昆虫记里的记载相比,我小时对蝈蝈的熟悉其实不过皮毛而已。法布尔是举世闻名昆虫学家,他是以科学的态度观察研究蝈蝈,而我是年少贪玩,把蝈蝈当玩具,这其间实有着本质区别,当然了解的程度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长大以后,我离开了农村生活环境。偶尔回乡下时,想起小时的经历,也捉过一两回蝈蝈,但都没有多大兴致,现在又已经多年没捉蝈蝈了。也许有一天,我什么事都没有了,我还会跑到乡下去捉蝈蝈,只是那时,不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一种心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