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生感悟

悲哀的崇祯

本文已影响 1.46W人  Star Girl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悲哀的崇祯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富国强民好主张。

——题记

当他失魂落魄的爬上石景山,俯视烽烟战火下的紫禁城时,他应该会想到十七年前接过传国玉玺的意气风发,立志中兴朱明王朝的豪情满怀。一代帝王最后的归宿,难道就是三尺白绫、一颗歪树、一个老奴(记住他吧,王承恩,一个做尽坏事的好人)相伴吗?

自古亡国之君:有让人怜悯的,汉献帝颠沛流离、受挟许昌,晋愍帝身陷蛮夷、客死异域;有令人发指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命丧骊山,隋炀帝“水殿龙舟事”魂断江都。但像崇祯帝这样发人深思的,绝无他例。也许“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是最准确的评价

那么崇祯帝朱由检又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他的性格又是怎样决定他的命运?

“做一个尧舜一样的皇帝”,这是天启帝朱由校临终的话。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木匠皇帝,能说出这番话着实令人感动,何况作为继承者的崇祯呢?“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样勤政简约的皇帝在大明十六帝中,又有几个可以的比肩的呢?是三十年不上朝的神宗万历,还是迷信丹药的世宗嘉靖;是好玩好色的朱厚熜,还是搞姐弟恋的成化帝。这样的皇帝亡国岂不痛哉,悲哉。

崇祯皇帝接过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黄土高原上的百万起义军,关外满清的十万铁骑。他兢兢业业、勤恳国事,独撑将倾大厦十七年。不以成败论英雄,崇祯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确令人钦佩,连李自成都说“君非甚暗”。这也就是为何后世多同情思宗,有如“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等。

合格的皇帝并不代表是好皇帝,勤政的帝王也并不一定成大事业。勤政的皇帝勤政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最好的也仅是一个守业之君。好皇帝呢,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造福百姓,汉文帝、唐太宗等应在好皇帝之列。南梁武帝萧衍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一生好佛大,修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下是人民的命与钱,是百姓的血与泪。侯景之乱,饿死宫中。这是他应有的报偿。

崇祯帝的失败多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那么他有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崇祯帝的性格是矛盾且复杂的。他机智,魏忠贤专权时身为信王的他能够巧妙的周旋;他愚笨不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袁崇焕。他广纳良言,能与大臣坐而论道;他刚愎自用,冤死之臣何以计数。他雷厉风行,果断的剿灭魏阉一党;他优柔寡断,在平辽东、剿义军问题上难定方向。就是这样矛盾的性格在他身上反复演绎,这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的性格?“崇祯五十相”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环境的改变,我们的老祖先从树上跳了下来,我们就成了人。而我们堂兄的老祖先没跳下来,他也就成了大猩猩。周敦颐那老头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可能是他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连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都有应激性,跟何况“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如果说当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的环境导致了崇祯帝矛盾的性格,不如说当时的环境刺激了他的心态——急于求成。从而使其矛盾的性格展示的淋漓尽致。

大明王朝的败亡不是一人一时所造成的,二百六十年所积累的弊病又岂是几年所能根治的。崇祯帝难道不懂吗?但是他是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年皇帝,一个试图建立“崇祯中兴”的君主。他不愿明白。袁崇焕被杀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袁崇焕被冤杀为后人所惋惜,金庸更以他为主人公作《碧血剑》。国防部长兼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官职足见崇祯对袁崇焕是相当倚重的,当时崇祯和他亲的,就差磕头拜把子了。袁崇焕也是个直脾气,既然皇帝看得起咱,当时就拍胸脯说:五年定辽东。崇祯听了那还不乐疯了,当年他爷爷万历皇帝四十万大军分兵六路惨败萨尔浒,从此辽东尽失、山海关外再无明军,你五年就能平辽东,那我的中兴之梦还不指日可待。

崇祯兴奋的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可是你袁崇焕也只能保证满清铁骑不敢进犯宁远山海关防线,左右不了人家皇太极。果然皇太极率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打到皇帝家门口了,崇祯皇帝正做着中兴大梦呢,这么一盆冷水,非把他冻成冰雕不可。又听说袁崇焕通敌,他的肝火就差冲破天灵盖迸溅出来了。老子这么看的起你,你这么干,非把你千刀万剐了。果然袁崇焕被凌迟于菜市口。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也造成崇祯一朝换了五十多个首辅大臣。他心太急、心太高,大臣办事不力必遭杀戮。治乱世当用猛药,但是是药都有三分毒,药性越大副作用也就越大,一系列的并发症也能要人命。循序渐进,渐渐用药。只可惜崇祯不愿啊。那么这又导致了什么呢?

李自成从河南打到北京就打了一仗,其余都是明军守将望风而降,不月余即占北京。为何?君臣离心。治乱在于治心,治心在于君臣一心,天下以乱君臣再乱必亡。作为一个领导者,每天让下属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那是对下属精神多大的折磨。长此以往,人心向背,自不必说。洪承畴降了清,李建泰归了闯。崇祯临死前都认为“实乃大臣误我”。可怜他至死都不明白大臣为何负他。

性格决定命运。这个道理一点也不错,一代又一代的人反复去验证。那么崇祯的失败与他的策略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为什么关外明军与清军作战屡战屡败?明军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人的家又不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里也没有人家的“大豆高粱”,有的只是“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样每天都“犹似春闺梦中人”还有什么战斗力呢。而关外辽东人则不同,那里有他们的同胞,还有他们那衰老的爹娘。

一旦清军来了,沦为奴隶的命运是逃不了的,所以定会奋勇杀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里运兵自会千里运粮。守辽兵越多,粮草开销也就越大。千里转运必劳民伤财。自己动手衣食无忧。就地屯田,屯田以养兵,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吃饭问题。这个策略是很符合当时形势的。

可惜,崇祯帝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早点平定辽东,频繁出战,伤亡惨重。步兵对骑兵,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平原上与清军作战绝无胜算。当时明军最好的战略就是依靠长城防线,抵挡满清铁甲南下。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吴三桂开关降清,清军是难逾长城防线的。这也就是咱汉族老祖先的智慧所在,一道长城,阻挡了多少次草原骑兵的南侵。

平定辽东打成了持久战,而崇祯都没有按持久战的思路去应对。当兵吃饷,辽饷也就成为了一个无底洞。万历朝辽饷不过四十万两,而到崇祯时以达几百万两。这个无底洞彻底把大明财政搞垮了。崇祯朝改了不少前朝弊病,但赋税却未减反增,从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本来明朝中后期赋税就很重,交了税就连饭都吃不上了。“路有饿殍而不知发”也就罢了,你现在还要征税,那不就是把百姓往死路上推啊。反正横竖都是死,“死亦举大名者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起义军蜂起。剿灭起义军还得用兵,用兵又要用钱,用钱还得征税。这不就完了,老百姓为了活命是卖儿卖女缴纳赋税,还是“快快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天罗地网下李自成率十八骑得脱,但转瞬又武装起十几万的起义军,一个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岂有不亡之理?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连蒋委员长都明白,崇祯难道不明白吗?满朝文武难道不知道吗?先安内就难攘外,难攘外就得言和。议和赔款那是两宋懦弱皇帝干得,堂堂大明,万国来朝。崇祯面对祖宗牌位,他敢明白吗?大臣妄议和战是抄家灭门之罪,他们敢明白吗?明朝有一点好的,就是“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大臣皇帝都很硬气。

永乐帝三证蒙古,死在军中,这是历朝历代哪有的事。英宗亲征被俘,大臣换了皇帝继续来,杀了英宗皇帝也不降。也就是因为这,使明军既要对抗清军又要剿李闯。两线作战,连希特勒这样的战阵狂人都不敢这么干,当年也是在他陈兵塞纳河畔,断定不列颠再无反击之力时才敢东攻苏联,同样他也为他的错误判断付出代价,柏林城破,自杀身亡。两线作战也覆灭了明军。

再说用兵剿灭起义军,还不是越剿越多?不去思考他们为何起义,反而处心积虑的围剿,必适得其反。

明朝是在农民的镰刀镐头上建立起来的,同样农民的镰刀镐头也使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完结。

后记

苍天裂

炫铁融

铸就乱世英雄

西风纵

容颜动

壮士哪堪心痛

放不下

一个笑容

惊扰了

我的瞳孔

停在半空停在半空

朗朗长空

只剩下一万里白云还在翻涌

我张开双手

想抹去天边朝阳东

血溅霓虹

若为了爱

能不能让我

让我做一个平安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