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简谈《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象征

本文已影响 1.65W人  柠檬碎冰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态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提出的依据是人类最古老的象征艺术,如《周易.系辞》中阐述的“立像以尽意”的原理。它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文学现象,既出现在东方,也出现在西方。如英国象征主义诗人叶芝就提出诗歌创作要“回到我们先祖的方式”“以象征感动人”。哲学家黑格尔也将象征艺术看成是人类艺术(包括文学)最早的阶段和类型:“‘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它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

简谈《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象征

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构成了文学象征的主要特征。暗示性是指文学象征所具有的非直接的表义特征,启示人们透过表层形象去思考、领悟更深远的意义和观念。哲理性则是指作者意图通过象征表达某种哲理。至于荒诞性,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兴起后,则是文学的一种追求,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象征着人类总是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个永远无望的未来的荒诞人生。而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含着多重意义空间。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追风筝的人》这部著作中的文学象征呢?

创作者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他曾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现给世人看。”他的作品无一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伊莎贝尔.阿连德评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小说讲述的是12岁的阿富汗塔利班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追风筝是他们经常玩的游戏,然而,在一场追风筝的比赛后,哈桑因为种族歧视而受到当地少年的欺侮,阿米尔本该不顾一切上前救助哈桑,但他此时却作壁上观。以至于悲惨不堪的一幕发生。这件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迁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凉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而此时的故乡正处于混战中,哈桑已经被枪杀,同时,阿米尔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哈桑的儿子同样地困在当地极端分子的魔爪中,备受欺凌与折磨。于是,阿米尔把索拉博带到了自己的身边,进行自我救赎……

很显然,在这片文章里,风筝不仅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时期玩追风筝游戏的道具,它还是象征性的,象征着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并成为他心中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俗话说:“人无完人”。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承认和面对,只是一味地去遮掩、去逃避。我想,在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之后,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改正,就像阿米尔一样,唤起内心的灵魂,追求自我救赎,追求心底的那只风筝。从更广泛的层面讲,风筝的象征又是多义性的,它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善良、正直、诚实,甚至我们的梦想。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象征着什么,都值得我们勇敢地去追。为它,千千万万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