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儿时记忆的故乡

本文已影响 4.91K人  人可先生

儿时记忆的故乡 (分行韵脚散文

儿时记忆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赣江旁

祖先传下的青砖青瓦房

跨进大门左右各有一间耳房

庭院左边是花坛,右边是个大厨房

穿过庭院走进正屋天井和宽敞的厅堂

“天地师亲”的牌匾挂在正中央

堂屋两边整整齐齐四间卧房

祖父母与三叔父母右边各有一间房

二叔父母与我父母左边各有一间房

关上堂屋大门,天井仍可透气采光

金秋十月庭院桂花飘香 此时大人就会拿长竹竿轻轻敲打或把树干振动摇晃

孩子们就牵着床单 兜接掉落的花朵 然后分给各家去做桂花糖

黄澄澄沉甸甸的柚子挂在树上

柚子成熟的季节柚香袭人扑鼻难挡

吸引孩童们“贪谗”的目光

经常会催着各自家长采摘柚子品尝

大门前有个宽广的公用晒谷场

也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好地方

在那里曾多次眼见老鹰凶猛俯冲晒谷场

用脚爪抓到小鸡后迅速拍着翅膀得意腾空飞扬

我与小伙伴们急忙手持竹竿勇敢驱逐救援常遭失败而失望

一片小竹林就在祖屋左前方

儿时常去采挖鲜嫩的春笋给母亲烧菜做汤

竹林附近一口老井水清透亮 养育了周围男女老少百人以上

盛夏酷热打上井水用薜荔果做成纯天然“凉粉”解暑

说它可与当今“果冻”媲美并不夸张

阔别三十多年时我首次回到故乡

特地去到老井旁 满怀深情的照了一张相 饮水思源不能忘

祖屋左侧的菜园,是我母亲和婶婶家务以外另一大显身手的地方

全家一年四季各种新鲜蔬菜自给自足不必去菜市场

祖屋左后成片的樟树躯干粗壮、叶冠宽广

夏天人们在这里避阳乘凉

晒谷场往前通过楼门牌坊走过大路是个大堰塘

小溪沿着堰边而过日夜潺潺流淌

把远方的山泉清水送到堰塘 人们在这里打水浇菜洗衣裳

我还曾带领小伙伴学着大人的模样 把竹箕当渔具将树叶盖上作伪装

堵放在小溪最浅窄的地方 把顺流而下的小鱼拦截阻挡

傍晚提起早上堵放的竹箕 收获小鱼时伙伴们欣喜若狂

晚餐桌上增加的油炸“面裹小鲜鱼”自然是难得的美味佳肴格外香

数千年的《筑卫古城》遗址就在不远的地方 站在村口可遥遥相望

古代文明一直在远近民间颂扬

夜晚月光下老人们围坐在樟树下谷场旁

讲述着《筑卫古城》的神秘故事一桩桩

先民为保卫家园筑起土城与强敌顽强抵抗

老人们说:深夜仍可见古城周围有流动闪烁的星火亮光

那是“阴兵”出操训练巡逻放哨换岗

精彩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又有些紧张

现在想来当年的“神奇星火” 不是“萤火虫”或许就是自燃的“磷火”发光

“阴兵”的故事 可能是历代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演义和想象

相距不远的阁皂山道教圣地已修缮开放 供奉历代医圣药王的香火兴旺

历史悠久的江南药都,就只数里之遥 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市场

加工、炮制、经营中药材的优秀人才遍布在周边十里八乡

成就了经久不衰的药帮商号联系着全国四面八方

我的父辈为了生计也跟随前人远走他乡去开辟中药材新市场

我的故乡历朝历代先民创造了无数的文明辉煌

此地人杰,许多英雄豪杰美名经久传扬

著名民主革命烈士杨杏佛与我外婆家是同姓同村庄

香港著名学者何敬群教授是我的同宗伯父早年也置身药材帮

曾经是药都与港澳东南亚以及海外中药材贸易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本县《地方志》里收载了他俩的事迹和文章

这里地灵,祖先开垦的大片良田养育着千秋万代子女儿郎

据说这里的水田旱涝保收,就是得益於有山泉的灌溉保障

田好水好、稻谷优良,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酒乡 还有“春丝米粉”也远销名扬

大山里的野生板栗,奇特的薜荔果,物产丰富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除了历史悠久的药都,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市场

闻名遐迩的酒乡 已具规模的磷矿及磷酸盐化工厂

附近发现并正在开采建设高品质的盐矿 工业产值又有新的增长

盐化工业将会带领当地全面致富奔小康

药都市区原本就只数里之遥

城乡一体化工农业互补是不久就可实现的理想。

——人可先生2015.11.13原创2016.04.08修改首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