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个性日志

说《红与黑》

本文已影响 2.26W人  睫毛下的伤城

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题记

说《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830年着,并于1954年被拍成电影,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影片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表面上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质上更表达了一种政治思想的“政治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在我看来,观看《红与黑》似乎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观看态度自不能像对喜剧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偶像剧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小说是以倒叙的手法描写,从法庭审判为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观众,这在20世纪中来看是一种新的角度和艺术。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影片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还有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司汤达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势下一种必然的反应,而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比如于连面对市长夫人时候的感情,面对玛特儿邀请和态度时候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描写,“钟还没敲响,我就要拉她的手了”,“美人有的是,但荣誉只有一个”,他明显的动作和情感的流露都无时无刻不使他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了,还有他心里的言语情感都无不表现了他内心矛盾复杂的心情,我想,这应该和他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吧。

影片所表达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平等。从一开头的审判中,面对来自各高官富人,于连最令人震撼的是那铿锵有力的台词“我现在进行的是贫和富在打交道”,“我,一个下等人竟敢和上等人说平等,在这里是错的”于连想要的不过是平等,是自尊!可是,现实中,法庭并没有给予他。人可以出身低微,但不可以卑微,这个爱自己的尊严胜过爱任何所谓物质上的享受的年轻人,最后却走向了死亡,这样的人物是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有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藏着一个这样的于连。于是,我欣赏他,就是喜欢内心那个小小的,不想被伤害,倔强的鼓足一切勇气保护自己的自我呢?是否恰恰是与内心脆弱的自己惺惺相惜。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享有相等待遇。

世界着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着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事实是211,985院校优先录取的问题,目前有些企业单位找工作会看你是哪个学校出来的,是否是211工程。211、985那么重要吗?现在的情况不是“我就业”,更不是“我择业”,而是“业择我”,尽管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不得歧视非211,985学校的学生,严禁发布含有限定211高校、985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正式回应。但实质上却不能改变现状,有些机关单位在招聘时候没有说只要211,985的学生,所谓的投简和初试都不过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闹剧,最终总会在面试中甚至简介表格中直接舍弃,即使你面试优秀,即使你在学校里拿奖学金助学金,他们在意的只是你的学校,而不是成绩,职位。

一个师兄跟我提过,他的一个女同学在学校里是优秀的干事,成绩优秀,有思想,有创新的人,在一个企业单位应聘,初试也过了,工作人员让其在家里等候面试通知,却不知等了半个月还没消息,打电话询问时候说是名单和时间还没最终确定让其在耐心等待,然后她再等了一个星期,再询问时却被告知没有资格参加面试,原因是“你不是211,也不是985的”!“当初招聘信息没说这件事只是迫于规定,但事实上,我们单位需要的人才和条件是不变的”!

是的,我们不是211,我们不是985,现在情况是“业择我”!都说人人平等,可是,我们面临的,我们需求的却得不到满足,即使不是每个企业单位都这样要求,但是这种现象却依然存在,给我们的就业和人生观一个极大的打击。所谓211,985的都是精英,人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前面说再多借口都是徒劳浪费时间,光是最后一句已经够让我们闭嘴的了。是的,我们不是211,不是985,我们只是普通学校的普通一份子,可是,谁说211,985的都会是精英,非211,985的就是庸人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他们有的我们也可以有,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们。大学本就是个修身养性,发展自我和创新,成长的平台。也许我们在高考那些日子决定了我们的大学,但是这并却不能就这样决定我们的未来,学习和修身还是得靠自己对待学习和成长的态度,有思想有追求有创新的人,也有自己的强势。

其实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大企业,我们更在意的其实只是社会对待我们的态度,对我们的认可否?我们急需要的是社会平等的态度和目光。平等,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孟德斯鸠,卢梭的法国时代却已趋向成熟,虽然中国的李贽是卢梭甚至伏尔泰的长辈,但是当时在封建的中国是没有那个社会基础实践和推广!甚至到已经过去了五六百年的今天,“平等”的思想依然还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每一件小事。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我们不同年龄的不同职业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能够坐在一起吃饭一起喝茶,一起工作,生活,一起公平竞争,升职。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211,985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是的,我们需要,我们现今的文明进步的社会更需要。我们期待着“平等”的落实,每一个方面!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但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平等?还需要多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