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这情与理的尺度该如何拿捏《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1.78W人  又见花开

卡列宁10岁父母双亡。由沙皇身边的重臣叔叔抚养,从小仰人鼻息,卡列宁不负叔叔及家人期望,从中学直至大学,都很优秀。学识的渊博是他社交的媒介而非爱好,政治的如鱼得水是他建立信心的工具而非真心信仰,与安娜的交流不会出自内心的温存,只会用外交辞令及讽刺的口吻,遇到痛苦的事情只会在内心深处锁上一把锁然后打上封条;

这情与理的尺度该如何拿捏《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妻子婚外情所生女儿,虽然法律意义上在他名下,他自己的儿子因为安娜的婚外情都不爱,何况别人的女儿,即便如此,依然在妻子死后将其带走。安娜评价说,他不是人,只是一架机器,机器!卡列宁从小的生活环境注定了他是不会表达情感,关注他人尊重胜过自我尊重的人,这是个人格不完整的人,或者只为他人认可而活,爱名誉胜过内心感受的人。虽然官至高位,依然痛苦无处可诉,是个所谓纯粹理性的、虚伪的、没有自我的人。

渥伦斯基生于俄国贵族,幼年丧父,母亲是俄国贵族社交界的交际花。父爱的缺失,让渥伦斯基缺少了责任感,向基堤的献殷勤只为博得少女的钟情而非婚姻的目的。作为士官的他迷上了贵族夫人安娜,一是当时贵族的社交风气使然,二是出身贵族的安娜本人的可爱气质吸引,三是骨子里向身居高位的卡列宁挑战的成就感驱使,四是放荡不羁的个性本能。自由奔放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在追求安娜的狂热阶段,依然去参加挚爱的赛马运动。这样的以自我感受为主导的个性也决定了在他和安娜情感冲突时,他会选择逃避,转移注意力,获取心理的片刻安宁。

渥伦斯基有勇气说出安娜内心期待的话,并做出了安娜内心渴望实现的行为,但安娜理智上却极度排斥这些念头和行为。安娜的欲拒还迎,在内心里造成了极大地冲突。卡列宁于安娜,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沃伦斯基于安娜,却是以自我体验为上的感性的人。另一方面是儿子谢廖莎和情人渥伦斯基,这两人在她心目中同等重要。

但由于卡列宁的自私,在自己名誉遭受了损失的情况下,一定要让安娜饱尝失去儿子的痛苦,尽管卡列宁看到儿子也会痛苦甚至不喜欢,但他依然拒绝签署离婚书,拒绝让安娜探望儿子,这些都让安娜无法承受其重。安娜顶着社会压力、丧失一切的风险,与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却依然无法让渥伦斯基时刻以自己为轴心旋转。两个同样对生活有情趣追求、生机勃勃、爱好自由的男女,并没有在两个人亲密相处时,智慧地为对方妥协并让步,导致了两人情感的冲突。

安娜直到临死前一直神情恍惚,坐火车去寻找离开自己的渥伦斯基想努力修复两人的关系,却在路上看透人生,万念俱灰,从而卧轨自杀。虽然临死前有挣扎的企图,终究自己弱小的生命还是被无情地湮没在滚滚的车轮之下了。

樱花,开得绚烂,落英如雨。日本文化里,对死是很崇尚的,故而全民喜欢樱花,樱花的花开奔放与花落热烈,都预示了完整的生与死的人生旅程。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中, 樱花对久木与檩子的情感发展与高潮期陨落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两人相拥而死是作者在诠释:原来死也是很唯美的一件事。中国文化里,似乎对死的哲学一直没有搞清楚,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更多的是在生的问题上纠结,而普通国人则只要“求得好死”,也就是说恐惧“不得好死”,“死得其所”、“求得好死”对一个人的一生就算完美谢幕了。

在当时的俄国,面对迷人的安娜面目全非的死亡,褒贬从每个人的口中长短不一的说出来。而对于安娜,她的人生旅程已经结束,生的自由,爱的坦率,死的主动,一切过程的风雨承受,一切悲喜的亲身经历,一切死的苦难解脱,对安娜来说,什么入情,什么合理,她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这才是她人生的全部。

如果生命重来,依然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