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世界历史

揭秘施里芬方案是如何破产的

本文已影响 2.26W人 

揭秘施里芬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揭秘施里芬方案是如何破产的

对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指挥官们老说,施里芬算是一位作战英雄英雄,他制定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计划也被称之是为施里芬神话。如此伟大的施里芬计划是如何破产的呢?

关于这一问题,像很多的历史学家都把责任归咎于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上,但实际上更多的原因是计划本身的缺陷和不足。那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战争的征兆越来越明显,其中显现出来的危机使得大战就像是一触即发。

在1914年的时候,巴尔干的火药桶终于要引发世界大战了。在同年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次日俄国发布了总动员令时,一切“局部化”的希望都破灭了。8月2日法国为了表示和平于是下令边防部队后撤,但是德国却开始进入卢森堡境内。于是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这样的战争形式正如史里芬计划预料的一般帝国被迫同时对法俄开战。

但是在几次的战争中,情形并不乐观。计划中的东线也由于俄国提前到来的攻势而告急,执行者小毛奇抽调了1个军去支援,这样一来,右翼非但没有得到原计划增援加强反倒是而削弱了两个军的力量,后来左翼也面临着被攻破的危险。

综上所看,表面上的原因是由于小毛奇的自作主张削弱了原计划在右翼的力量,并且在战争中指挥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使计划受到了损失。但实际上,无论毛奇计划还是史里芬计划都缺乏大战略的构想。他的计划虽然是军事计划,但却像一个剧本。他不仅按照自己的“剧本”行动,还假定对方的行动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动。可是战争中有太多的因素是预料不了的,而敌人也不可能按照他的剧本计划一直演下去。所以施里芬计划的破产的也是无可避免的了。

施里芬计划的结果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产物,也是一场列强重分殖民地、夺取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此期间,后起的德帝国主义和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样,为了在这场战争中“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开始在战略战术上作文章。而“施里芬计划”就是这一历史前提的产物。那么施里芬计划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通过相关资料的记载,施里芬计划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对于这场计划的主人公--施里芬来说,他可以说是一位军事天才,他自从战争学院毕业之后,他的才华便受到参谋本部的高层所重视,甚至被视为是总参谋长的智囊一角色。之后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是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

可是后来这场计划还是失败了。实际上,这个计划的成功的关键就是兵力的分配问题。当时毛奇虽然接受了施里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他在战争中,改变西线的兵力使得直接性的破坏了施里芬计划。在后期阶段,虽然施里芬计划的外表还是保留着没有动,可是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因为其左右两翼的比重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再加上,这次的施里芬计划虽然是军事计划,但看上去却像一个剧本,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最终导致施里芬计划的结果是失败的。

关于施里芬计划提出的背景

关于施里芬计划提出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提出这一计划的是当时的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该计划实际是一套针对于一战的作战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敌国的进攻,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为了阻止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的军事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法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施里芬元帅全面的分析了当时法国的状况,最终提出了施利芬计划。关于施里芬计划提出背景的具体情况是当时的两个敌国(俄国和英法联军)想要夹攻德国。即德国在此次战争中要面对的最大的两个对手是法国和俄罗斯。

在施里芬计划提出背景中,最主要的是元帅对法国的分析,即在此之前,法国虽然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失败,但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实力的法国依旧不可小觑,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施里芬计划中德国最强劲的对手是法国。

另外,俄罗斯虽然装备落后,调遣军队需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因为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足够大, 从而使得德国想要对他发起战争也无从下手。当时的施里芬是想利用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率先对法国发起进攻,之后集中兵力向俄罗斯发起进攻。施里芬元帅认为只有进行最有效最迅速的作战计划才能更好的打击敌人,打闪电战是最好的选择。施里芬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成功,进行了无数次的演习、沙盘演练和讨论,从而形成了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加之对战争中出现的情况的具体分析,施里芬计划才最终完成。

施里芬计划内容是什么

施里芬计划内容,让很多军事爱好者都惊呼不已,在那个大国博弈的时代,德军能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计划,并且将其付诸实施,的确让人震惊。

施里芬计划内容就是将德国的兵力分成两个部分,来对抗俄国和对法国。因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强敌环绕之中,由于自身的军事扩张,已经引起了邻国的反感,尤其是法国和俄国。为了防止德国被东西两个大国的夹击。就必须将德国的军队调出,全力来抗衡这两个国家。其中,德国主要防范的对象是法国。因此在施里芬计划中,德军将主要的部队放在西线,一共投入约79个师。而东线的兵力远远小于西线,仅仅只有10个师和一些杂牌部队。兵力部署配比为8:1。在西线的兵力部署上,德军又按照1:7的比例,将11个师编成左翼部队,守卫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是一个战略要害,距离法国首都巴黎仅仅135英里,是巴黎的门户,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的68个师,被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边境线上,时刻防止法军从其他方向进攻。

根据施里芬计划内容的安排,一旦爆发战争,东线的德军对俄国起到牵制作用,而西线的强大德军,要在6周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然后再主力东移,打败俄国。只有这样争取时间,才能让德国不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

施里芬计划是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无论是一战或二战,德国的军事策略中,都有施里芬计划的思想。但是由于计划和实际的巨大差异性,施里芬计划,最终也在炮火声中,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

施里芬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施里芬计划是一战前夕德国将领施里芬所提出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个计划是德军军事思想的核心,那么施里芬计划特点是什么呢?

施里芬计划特点有两大方面,一个是速战速决。德国周围强敌围绕,且各个虎视眈眈。一旦开战,德国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虽然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极其善战的民族,但是也无法经历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施里芬认为,只有在短期内打败宿敌法国,才能获得战略的主动权。速战速决,是德军成功的关键因素。

除了速战速决,施里芬计划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围歼。施里芬认为,只有将军队集合起来,统一朝着一个地方进攻,必然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军的英勇善战,也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防止法国的军事进攻,施里芬将德国八分之七的兵力,用来防守法德边境,而在东线仅仅派驻了10个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地发挥施里芬计划的优越性。法国是德国最仇视的国家,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时代还是德国的容克贵族时代,法德之间的几场战争,让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施里芬计划也是德国针对法国所设计的军事战略。

施里芬计划虽然有这两个明显的特点,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战争过程的不确定性,让施里芬计划成为德军的束缚。但是施里芬计划特点,依然对后世军事家指挥战役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一战前的施里芬计划简介

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并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中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的战争中,用来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下面就具体来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施里芬计划。

第一、计划提出的背景:在1870年的时候,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后来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并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从而很大程度的从军事与经济上削弱法国。

第二、计划具体内容:就是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来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

第三、施里芬计划的主人公--施里芬。他出生于33年,在早期曾的时候学习法律,后来从军。在1853年,他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了第一禁卫枪骑团。于1854年12月调服为了正规军,被任命为少尉。在1858-1861年的这段期间,他一直在军事学院学习。于1865年,施利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四、施里芬计划结果。关于施里芬制订的战略,虽然施里芬临终时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可是依然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