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社交礼仪

现代女子礼仪成人礼

本文已影响 2.09W人 

古代的男子跟我们现代的男子已经有了区别,比如成人礼的时候,那么你们知道古代男子的礼仪是怎样的吗?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古代男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现代女子礼仪成人礼

古代男子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进入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据礼书记载,古代一般男子20岁行冠礼。但周朝天子则比较特殊,往往12至15岁就举行冠礼。如“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通志·礼略》)冠礼是在祖庙之中进行的,这反映了冠礼是一项极为隆重的礼节。而主持这一仪式的,大都是受冠者的父亲(也有长兄为小弟主持冠礼的)。冠礼之前,要先“筮日筮宾”,即通过卜筮来确定举行冠礼的吉日,和请哪一位“宾”来为青年加冠。

古人对冠礼为什么如此重视呢?《礼记·冠义》指出:“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在古人看来,冠礼是对一个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冠礼抓好了,也就抓住了“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这个治国的根本。所以时间、地点以及加冠者的选择都十分慎重。

加冠一般是加三次。首先加缁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表示不忘本(或说表示从此可以治人、治家)。其次加皮弁冠,即用几块白鹿皮缀合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冠,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这种冠前小后大,红中带黑,多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爵又似雀,故又名雀弁冠。这种冠是士助君祭祀时的服饰,加此冠表示从此就有了参加祭祀的权力。以上所说是一般士人的冠礼,其冠为三加。如果是诸侯的冠礼,其冠则为四加,即在士冠礼三加的基础上,再加玄冕。玄冕是诸侯祭祀林、泽、坟、衍及四方百物的冠冕。若是天子的冠礼,其冠则为五加,即在诸侯冠礼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衮冕。衮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所用的冠冕。

加冠完毕,以酒向受冠青年祝贺。然后受冠者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负责加冠的宾给他授字。字就是表字,是举行冠礼时由亲友根据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什么要取字呢?因为名是由父亲起的,主要用于幼年;长大成人后,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通常是解释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命字以后,冠者换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分别拜见兄弟姑姊和君、卿、大夫及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这种种拜见,都是要表明受冠者已是成人,可以出仕做官、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

冠礼是人生礼俗中的一项盛典,历代都很重视。秦汉之后,虽在个别仪节上略有变化,如加冠次数也有一加、二加的情况,皇太子有时在太极殿加冠等,但冠礼的形式却长期保留,并一直流行于古代社会。

古代儒家成人礼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特别强调礼乐对于“成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仅仅具有某种技能或某方面的素质,并不等于解决了“做人”的问题;没有礼的约束、乐的熏陶,人们不仅不能“成人”,还可能丧失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

周代“冠礼”与“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女子一般十五许嫁,许嫁则笄;如尚未许嫁,则二十而笄。

西周时期的教育体制已经比较系统。当时人们一般在八岁入小学,开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到十五岁时,贵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学,由老师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一个人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才能由少年而成青年,由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能够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

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刚刚成年的人要谨慎戒惧,一开始就要学习美善之道,进而吸收、增长更多的才德和学识,摒弃不善的东西;如果开始时接触的是邪恶,则会滑向善的反面。善生善,恶生恶,就像草木繁殖,都是一类一类地滋生。

人们行过“冠礼”后,就应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是非判断能力。就像宮室有墙有屋,房屋可以遮挡风雨,但还需要随时清扫;人有了正确目标,还需要继续修为,随时纠正偏失。显然,“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推动传统“成人”礼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在任何时代,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教育都十分重要。古人将“成人”礼仪看作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其中的合理成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