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书笔记

班超投笔从戎读书笔记

本文已影响 1.92W人 

所谓鸿鹄,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处一室而知四海阔,食一餐而明百般味。只有敢于打破平衡,奋力拓新者,方能锻造坚韧不拔之志,成就惊天动地之业。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班超投笔从戎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班超投笔从戎读书笔记

班超投笔从戎读书笔记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班超投笔从戎读书笔记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素材解读:

陈涉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谓燕雀,鼠目寸光,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而已。所谓鸿鹄,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处一室而知四海阔,食一餐而明百般味。只有敢于打破平衡,奋力拓新者,方能锻造坚韧不拔之志,成就惊天动地之业。

适用主题:立志,梦想

班超投笔从戎读书笔记

袁世凯的叔叔袁保恒,在赈灾时慷慨捐赠,得到过一个中书科中书的奖赏。他死后,得朝廷“文诚”谥号,中书科中书也恩荫给了袁世凯,所以,袁世凯就有了中书科中书的头衔。我们且不论前面刘成禺故事的真伪,有了父辈恩荫的中书科中书头衔,袁世凯就名正言顺成了荫生,最起码是享受秀才待遇。袁世凯也就没有必要像其他寒门学子那样先过学政的关,去考秀才。1879年己卯科大比,袁世凯直接参加了考选举人的乡试。

但到了己卯科乡试揭榜,袁世凯不但败了,而且自以为败得很惨。据《容庵弟子记》中说:“己卯乡试,同社(指丽泽、勿欺两个文社)获隽二人。公在社中常列前茅,竟不与。”

凭着在北京四年苦读的收获,在淮阳生活的袁世凯对自己的学问还是自信满满的,以至于在淮阳县城居住时“喜为人捉刀”,也以至于“士林有微辞,公闻而痛悛改”。能替别人去考试,一定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的;能创办文社,自己充任召集人,一定要有点可以自持的能耐和水平。现在皇榜之上名落孙山,对袁世凯的打击自然是剧烈的。自叹命运不济,悲催考官无珠,是学子揭榜落第时正常的反应。就好像,火灾过后,残砖烂瓦,换成你站在灰烬之前,会是什么反应那?一样是痛心疾首,陷入一无所有的绝望之中。前段有新闻报道,美国一家房子失火,眼看烈焰冲天,无可挽救,几个家庭成员便笑容满面地借着背后燃起的熊熊大火,拍照留念。那是美国福利文化造就的人文奇观,和我们没有什么可比性。

这个时候,袁世凯输掉的还不只是科举考试,他还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在陈州府强充文社老大,坐吃山空,还是投幕入仕,另谋生计,这成了袁世凯必须要作出的`一个选择!分家之前,袁保恒在北京的府邸中办有家学,把几个前途看好的子侄召集到一起,延名师严格督教。这些年,袁世凯只需要在生活上付出少许就行了,负担并不重,所以一心一意学习八股制艺是可行的。据袁世凯在家书中讲,他也曾向叔叔袁保恒流露出要去开封府谋个差事,业余读书的想法,立即就遭到了袁保恒的坚决反对和严辞拒绝。但现在袁保恒去了,以袁保龄的实力再无法支撑这种规模的家学,袁世凯要想继续专心学习,就只能在淮宁家中自修。但这时家里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袁氏大家族分家之时,(袁世凯)分到了三顷左右的土地,除了嗣父做官时的私房积储,土地中的出息就是他这一支七八口人的全部收入。他还有三个妹妹要陪嫁,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二姊出嫁时,嫁妆共有二十抬,另给了五百两压奁银,三个妹妹自然不能少到哪里去。”③

当然,如果袁世凯想象生父袁保中一样守着自己的田地,做一个太平乡绅,复习考试有的是时间,生活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这绝对不是袁世凯的志向,袁世凯儒家的书本虽然没有读到精进,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却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入仕做官,努力向上,这才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人生目标。

所以,袁世凯在己卯科考试失败后,决计出走投军,上演了那著名的悲壮一幕:袁世凯像当年的班超一样,“乃倾箧,举所作诗文付之一炬,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④

袁世凯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去山东登州投奔庆军统领吴长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