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后感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2.98W人 

所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夹起来以为是块肉,咬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块姜。最好的教养: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一):远古版我的世界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一锅炖不下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大 需要两个烧烤架 一个秘制 一个微辣。 ——《庄子》

对于神秘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我相信这一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对于那些老猿猴古人们看过的,而又消失在历史犄角旮旯里的古怪生物,更是好奇害死猫的存在,因为神话传说里他们几乎都吃人,无论植物动物,当然我们的老祖先们上天遁地也是不含糊,具体例子可以详见那个和铜头铁臂十指脚趾的怪物打架的黄帝,和那个什么都敢吃的神农。可这一切神话的起源都绕不开这本名叫山海经的书,请注意,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说它是这一类的绕不开的存在,那就真的很可怕了,当然,书很棒,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可能比我更清楚。

我看过很多关于山海经的演绎故事,树下野狐的《搜神记》,《蛮荒记》,西游记后传里怒撞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包括前一阵的电视剧《山海经之赤影传说》(很烂,不要看!!!)。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研究价值,我们无需多注,此版的翻译和解读作者袁珂,又是作为此领域中国研究学者里的领军人物,而之前看过宝木笑在豆瓣里写过此书的书评更是让我绝了从其他任何方面夸赞的必要和想法。

内行看门道,而我看热闹。什么是热闹呢,《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而这么大而齐全的mod(英文单词modification(意为修改)的缩写,汉语音译作“模组”,也称游戏模组),难道不是我的世界里最原始的版本吗。

我们的老祖先用奇绝的想象力,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可能性不大,为我们铺展出一副到处是庄稼,遍地是野兽的美丽人生。

当然受世面所限,他们所能理解到的可怕怪物一般都是组合拼装起来的,大多都是在原本动物上换个头,多加几个胳膊,然后安上鱼尾,牛尾,龙尾,猪尾(好吧,我不得不嘲笑这位仁兄的审美,模仿什么不好模仿猪,以后在家禽界,哦不,山海界里怎么混),最后就是奇异的叫声就比如:zizi,heihei,honghong,wuwu,或者学人叫,我大胆猜测其实原来也有一种叫呵呵的,不过叫久了被别的怪物打死了。

最后就是名字,真真是诡状殊形,类似于饕餮(我上学时候一直读taoti),白矖,猼訑,嘲风(自带技能的名字),豪彘等等,有些我花了半个小时搜狗没有打出来,只能作罢。这种起名风格是不是让你想起一位伟大的作家,没错,我说的就是他,很像《幻城》里的罹天烬,芨笙,熵裂 (物理高材生的小四啊),潼燮吧,以后谁还敢说小四写书没内涵,都是向经典致敬好不好,只是你文化不够看不懂。当然也少不了可爱的名字,比如为西王母送信的三青鸟,那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很深入人心啊。

说来轻松,也许哪天在你起床下楼准备上班的时候,就看到楼下蹲一只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的豹子,你就不会再开心了。“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老祖宗们写这些事的真正原因已经不了了之了,不过现在来看,无论这些古怪东西如何诡异,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永远逃不开人类的模板,会吃人的妖怪总是长着人脸发出人声,山神们总是人的样子加点其他特效,更不提西王母这类角,几乎与人类无差。

所有的神话归根结底,都是动物们在努力变成人,人在努力变成统治人的人,其实无论它们多么可怕,多么神奇,多么强大,可最终能战胜人类的,必须也只能是人类,除此之外我们谁也怕,不敬上天不敬鬼神,人类也许会被打倒,但他永不会认输。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魅力吧。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二):中国文学的宝物级矿藏

中国有神话,其名山海经。介绍历代的神话异志,地理,医药等等。这是我们国独有的,经典古老书籍。编者不一,是汇集了许多人的故事,有说尧舜禹时代便出,最终,却没有被证实。山海经中的部分故事,大都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属孩童最爱看,而后再出现,就是已人为的解读方式而来,但许多失去了原本内涵。

书者,本身就是起到了记录的作用,而山海经,则是中国神话的象征,但是,不仅仅只是神话,并且包含了我们中华文化,中华历史,宗教,地理,药物等。作为涵盖如此之广的书,山海经赋予我们的,可以总结为中华文化。古希腊戏剧,衍生宗教等,都不如我们中国山海经所包含的精彩。关于对历史和神话的解读,这就是山海经赋予现实的意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后有精卫衔枝填海,山海经神话,不是单纯的神话,还代表中华文化历史状态。神话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神话引申出的是宗教,鲲生鹏,鹏为佛教,而精卫则为神,此为中华宗教。期间产生神话,一曰神农,为百草,尝遍,乃为药物学。山海经赋予的就是多重的内涵。先是理解中山海经,大多数人人为,就是神话故事,尤其对于无知的人们来说。但是,读遍山海,却得知其间潜藏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一本神书,也是一本历史书,神话与历史的碰撞,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更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书云:山海者,乃为地形也。作为一部地理之书,山海经是一本集合。其名暗含,其内说明。从《山海经》中,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活动的探测,这就是地理的元素。《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技术。《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山海经为什么会作为神书,那便是因为山海经赋予的东西太多,让我们认识更多,了解更多。

最后,《山海经》作为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的开始,使得人们产生一种感受,即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具有了象征的、想象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一种原始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相较于古希腊,欧洲的神话传说,是显得有些零碎、简陋。这些显得简单且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仔细研究起来,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的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物级矿藏”。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三):《山海经》:给中国流行文化囤了一个大IP

《山海经》:给中国流行文化囤了一个大IP

——九州小说鼻祖

山海经是一部“90%的人都知道,但是90%的人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奇书,他可以说是古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现代人看多了吸血鬼、狼人、僵尸,以为精彩绝伦,但是忘记了中国人才是玩神话的老祖宗,现在流行的九州文学体系也多是参考山海经而来,可见其经典地位。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四):远古祖先的魔幻世界

近些年来,大热的欧美魔幻影视作品让观众们着实过足了瘾,真爱粉们自觉地针对影视剧集、原著作品的各种细节不断地研磨比较,不断回味的同时也殷切的期盼更新的到来。相比之下国产剧集的热度远远逊色。我们难道就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好作品么?有!当然有!不但有,而且很早就有!我所说的,就是远古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山海经》。

《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

《山海经全译》读后感(五):《山海经》的远古心理图式

神话的创作者是人。远古的人。从每个地域流传的神话当中,总能溯源追踪捕捉到属于这个种族的祖先从遥远的时空中寄于后人的神秘的馈赠,这也是我对各个地域的神话分外感兴趣的缘由所在。我们的祖先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的? 神话归根结底是人话。 在神话中不经意间触到的或许就是祖先不自知的秘密。譬如希腊神话,那些胡作非为的大仙,将血缘关系搅得一塌糊涂,血腥、暴力、乱伦、勾心斗角,轮番上映!盖亚老母亲力亲为,和儿子延续后代。说到那么多的奇人诞生,也就顺理成章,近亲繁殖,百手怪啊、独眼巨人啊,就这么来了呗!赫拉与宙斯的关系既是夫妻,又是兄妹。他们共同的父亲克洛诺斯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们干掉老子,采取的绝妙办法是:把他们都吃了!有道是虎毒不食子,这简直凶残到一定境界了。可是话说回来,咱那些个封建王朝争夺皇位的父子兄弟们,上演的也无非是这一出。干掉和吃掉,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宙斯呢,做坏事不漏真容。有一次,他任性露了真身的结果是,对方被雷劈死了。啥也不说了,这个意思就是,坏事他可以做,但是,你不能戳破! 希腊的老祖宗也真是有趣,生生把自己心里的不能述说的暗黑全部转嫁到了神仙头上,为非作歹的都是神仙,老百姓就此心安理得,蒙头睡个安生大觉。没事还可以旁观品评神仙的绝杀技。而到了中国的上古神话《山海经》,则全然是另一番景象。 最初知道《山海经》是拜鲁迅大人所赐——“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今日捧读袁珂先生的《山海经全译》,景象全然迥异。作为“译注”本。袁珂先生全然遵从了《山海经》本来的样貌,有校有译有注,并且采用了直白的原文直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山海经》的模样。由《山经》和《海经》两大板快构成的《山海经》囊括了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花异草等等怪物,以及异形异秉的海外国度的怪人。 如果说将《山海经》仅仅视为一部神话,那是将其内涵大大压缩了,这是一部涉及了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器物、动物、植物等等的上古百科,鲁迅先生将之视为“巫书”是大有道理的。可惜的是,古时《山海经》是有图画的,现今古图佚失,真是莫大缺憾。 阅读《山海经》的过程,恍若是在奇繁幻象中行走。对山、对国、对物、对人的描绘和想象,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的祖先究竟是真的看到了这些景象,还是在头脑中幻化了这些景象,不得而知。但是,我认为仍然是想象的成分居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远古的先人真是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和创造,超越了所有的常规与道理,他们敢于驰骋想象并且全然相信自己的想象,仅就这一点,足以令千古之下的我们汗颜。局促一地的古人,他们的视角居然可以延伸到千山万水之间,在大江大海之中任意挥洒书写。自认视野开阔的今人,却再也没有如此的奔放恣意。在全然开放与不受限制的心理版图中,我们已经远逊先人。 同时,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山海经》描述的画面中充斥了大量的慰藉期盼与灾难性想象,如“有草名祝余,食之不饥;有木曰迷毂,佩之不迷。”渴盼大自然庇佑的心愿随处可见,而在南方第二列山系开始的描绘中,徭役、大旱、水灾的征兆逐次出现,避之唯恐不及。对灾难的恐惧也源于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无知,趋利避害与无能为力构成了矛盾的心理交织。 既奔放,又无力;既能够冲破一切阻碍地想象,又在无力掌控中战栗畏惧,透过神话,先人的心境历历可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能与不能。古今同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