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后感

叶圣陶散文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2.8W人 

时间,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告诉我们,被伤过,也被爱过,只是错过了很多,幸福过的曾经,忧伤了未来。如果,在沧海的那头,没有了等待,那就先停下来,就算飞过沧海,也不会找到答案。

叶圣陶散文读后感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为什么学语文”,当属语文学习的源头问题。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母语当属第一语言。我们每天都在用母语思维,用母语交际,那么,我们什么还要学语文?

开学的第一天,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当天的语言学习后,我布置了本学期的第一篇日记——为什么学语文。学生欲言又止,总觉得不知从何答起。四年级的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谈何容易!关键是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得知下一节课又是语文,一阵欢呼:“噢,太好了,又是语文课!”我自然而然地问学生:“你们爱学语文吗?”学生异口同声:“爱!”“那么,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吗?”鸦雀无声,想说又总觉得说不清……“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年半的语文,几乎天天有语文课(假期当然除外),做语文作业,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学生一脸茫然的回答,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学生似乎很认真地思考起来了。我启发他们,结合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收获与教训思考,还可以跟家长聊聊这个话题。四年级的学生很听话,老师吩咐做什么就做什么。周二,作业交上来了,全齐。答案当然五花八门,大多为现实派(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学语文是为了考出好成绩,父母高兴;学语文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赚钱孝敬父母。少数为实用派:学语文是为了读更多书,增长知识;学语文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能听懂别人话,跟别人沟通交流;学语文是为了当上科学家,因为当科学家要有很丰富的知识。

可以看得出,学生都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请教父母,归纳个一二三,有的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摘录回答,有的则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学生的真实想法当然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回答到底是什么,正确与否,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问自己:我什么要学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学习了什么。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作为语文教师,也自然而然地问自己:我到底要教学生学什么。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文本的思想内容与生俱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读懂文本的思想内容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步骤,与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是学习语言的必然步骤,如果仅停留于思想内容的剖析,停留于情感高潮的体验,停留于道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至于为什么要学习一篇篇课文,自然不会思考。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在此,本人无意举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权当是一种提醒与自我提醒罢!至于如何实践,则是另一个话题了。让我们好好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审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看我们的教学实践是否可以回答“为什么学语文”这个问题,达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网(/)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篇二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圣陶先生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背离了学科的性质,最终无法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一节课里,总要有复习、学生提问、板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要有录像、课件,否则就算不上是优质课,本来教学是为了学生学,结果,我们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该要学的知识技能学到,学得容易还是困难,学得轻松还是辛苦,而是过分关注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指标,把学生放在一边了,忘在一边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为教育而教育,应此,我不断地告诫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驱除程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还大有人在,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评价老师的最重要的依据。因为这样,不少老师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擅自取舍,要考试的多讲多练,不考试的内容不提也不练。我想这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篇三

叶圣陶先生认为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给以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样教学,当然比逐句讲解吃力,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论集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多好见解,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论集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语文教学创新不是凭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地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实践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发现了存在问题,改进了,就是创新。所以我说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网(/)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1

假期里,我读了《叶圣陶全集》。其中《傻子》这篇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傻子”代表了普通人的形象,却做了伟大的事情。

有一次,师傅让傻子和徒弟锯木头。已经是深夜了,师傅已熟睡。只有他俩在锯木头,傻子让二师兄睡觉,而自己却要锯两份木头。还有一次,傻子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馒头送给了街头流浪的人,所以邻居都说他是傻子。有一天,傻子在广场看到很多人,是国王打败仗了,想把敌人全部杀死,现在就想杀人,傻子看着气昏的国王说:“国王,不必等敌人了,您要能杀人解解气,那就把我杀了吧!”别人都喊他“傻子”!可皇帝却惊呆了,他说:“谢谢你!”国王请傻子去宫里喝酒。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傻子的心的很善良,我觉得别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他并不傻,我们还要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于的精神,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2

《叶圣陶小说散文选》是译本中英对照的现代文学作品。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作品描写了很多个短篇故事。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战争的年代。例如:<<潘先生在难中>>、<<一个练习生>>和<<一篇宣言>>。

这三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练习生〉>。那个练习生的遭遇很像我们的生活。他是一个初中生。由于爸爸失业。就被迫停学了。在当时的环境中,温饱成问题,还谈什么上学。当我看到他被迫停学,父亲在家为他找工作而着急。我就想起了,我中国的朋友。我的朋友的遭遇就比他好多。毕竟,是生活的年代不同,所遇到都是有不同,但同样的困难。由于金钱问题,他也是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找到工作,换担心要交保证金之类的。我的朋友的母亲就把积储交了保证金。而“他“的父亲就把全家之宝给买掉,才够钱给保证金。不同的年代,总是存在一些相同的问题。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初中生什么也不会,就离开家人到远方给人打工。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有机会跟家人一起来到美国。在这里我们有的是机会,只要努力我们肯努力就有好的明天。 我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是一知半解,好的作品中,一定会有什么修辞手法,才会令文章更精彩、生动和形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没有专心的去注意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我只一心一意地运用老师教我用的阅读4种方法来阅读。这是一本中英对照的作品,对想学习英文的我就更好的帮助我。

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