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后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精选4篇)

本文已影响 1.38W人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精选4篇)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1

一、内容简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注身边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很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各个年龄段会出现的敏感期,以及各种应对的方法,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

二、精彩部分及个人思考

(摘自《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四章)

(一)摘录: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个人思考:3岁-4岁幼儿的执拗不能单纯的叫做固执,说孩子很倔,其实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心里秩序,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一旦成人破会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而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会生气,不理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而在书中我也学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教师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规则来想事情,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学会理解他并且表现出对他的理解。其次学会变通,教师应该灵活处理问题,不能死守规矩。而且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理解罢了,而这也是孩子多需要的。

(二)摘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说一句话。语言的秘密何止于此!很快,儿童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

儿童发现了语言的力量,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语词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个人思考:诅咒的敏感期是幼儿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里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的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我们班潘凌霄这种现象就很严重,他总是叫别的同学:“臭**”,然后看到别人生气了他就会很高兴,老师越教导他,他就越这样说。看了孙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也是幼儿的敏感期之一。如果老师越管孩子越说诅咒的话,可以进行冷处理,让他看不出老师因为他的行为而引起的情绪波动,也可以使用暂时隔离法,让他周围少坐点孩子,尽量减少给他语言攻击其他孩子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过多的这种行为,可以先观察一下,过一段时间这种语言就会悄没声地过去了。

(三)摘录: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个人思考:追求完美不能等于独占,也不等于不会分享,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曾存在误区。我们班有一个宝贝叫翔翔,玩玩具的时候他会拿一整盒,只要小朋友拿了其中的一个,他就立刻推到一边不玩了,但若是教导他把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他也会分享,而且不会出现将一整盒不玩的现象。在吃馒头的时候也是,第二次过来要馒头,老师一般怕孩子吃不了都会先给他半个,然后把另外半个给别的小朋友,可他哪次都不愿意,就非得要一个整馒头,要不就不吃了。我原本以为他是不会分享,看完书后我才恍然大悟,他这是处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并不是独占或者不会分享。

(四)摘录: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

儿童绘画的品质大概从2岁多就开始了,但这个时期绘画的表现还是符号系统,我们看到所有儿童的早期作品都是一些简单抽象的符号,几乎看不到也看不懂是什么内容,于是在成人的眼里这不是绘画,他们甚至认为儿童根本不懂绘画。其实不然,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特质就是这样的:一条不规则的线段,一幅横握画笔在画面上绕来绕去留下的麻线团,甚至一个点,都表露着他们最初的认识和原始的记忆。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儿童时期的符号系统”。这个阶段要伴随儿童很长时间。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表现生活的愿望和需求,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把生活与绘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儿童进入了绘画的另一个时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他们开始注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喜欢逛动物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成人为他们读童话故事……他们进入了一个有形的空间并开始尝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这些他们喜欢的事物,于是早期的造型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总是用最简单的绘画语言表现事物,所以儿童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个雏形——如圆形、方形、稻草人……而且儿童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并把它们收藏起来,从中获取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这个阶段的儿童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永远是整体的、宏观的,因为他们对细节不感兴趣,而只有成人才会无知的去教儿童和要求儿童,这时儿童便放下了画笔让成人来画,接着,不满、情绪、要求、甚至放弃便开始了。

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大概在4岁半的时候,儿童的绘画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轮廓的宏观表现,而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画面往更细微的方向发展。他们加大了自己的观察力度,尽力去表现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这时的作品已经能够看到具体的内容了——如人的脸上有了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自行车有了两个轮子、一个车把、一个座,甚至他们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急速行驶的自行车轮胎,家长们通常会对此欣喜不已。

这时的儿童对绘画非常认真,但有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于是他们想到了请老师、妈妈、爸爸帮助……所以又出现了不满和放弃!因为成人画的不是他们想要的,怎么画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孩子说“不是这样的……”,孩子哭了。这时成人不知所措,对孩子最好的解释就是“我画不好,我不会画”。

6岁以后,儿童在对造型的兴趣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开始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实的感受和心灵的感觉。这时他们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绘画的语言、手法也逐渐丰富起来了。儿童对细节的兴趣更大了,他们很愿意把很多细节画得一丝不苟,同时作品中开始不断地流露自我的情感和人生的态度。

个人思考:儿童的绘画不但是有敏感期,而且是有一定顺序性的,第一时期大概2岁多,孩子会画一些简单的符号,第二阶段他们会把生活与绘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儿童的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是整体的,宏观的,第三个阶段大概在4岁半,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第四个阶段是6岁以后,开始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实的感受和心灵的感觉。通过学习幼儿绘画的顺序性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五)摘录:儿童出生几个月就有秩序,他会因为坚持秩序达到执拗的地步。一旦儿童建构了良好的秩序就会自主地维护它。这似乎意味着,因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对环境的秩序就变得确定和明晰起来。就有了心智的秩序,使得儿童信任环境,维护环境,相信自己能和环境交流。

如果儿童内在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决定孩子内心的是成人或是老师,因此儿童怕学校、怕老师和成人,这也使得家长讨好教师,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就会沦落。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教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实行这个原则时,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让伙伴分享玩具的。

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是占有。家长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个人思考:延续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关键期,让我知道了不能强迫幼儿放弃自己的东西,也要告诉其他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拒绝,如若强制让幼儿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应该让幼儿建立一定的秩序感: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对于我们班的幼儿学会征得别人的同意和学会最尊重别人的拒绝是很重要的,经常会听到孩子来告状说:“***,把我的玩具抢走了。”

当询问时才知道其实***只是想拿来玩一玩,但是他并没有征得别人的同意。有时遇到二个孩子想玩同一个玩具时会教导没玩的孩子跟正玩的孩子商量,一般商量后都会一起玩,但有时遭到拒绝,想玩的孩子就会气急败坏的把玩具抢过来。所以学会征得别人的同意和学会最尊重别人的拒绝是很重要的。

(六)摘录: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

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样玩具或是教具,另一个儿童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这个原则同样使用于他自己。每天都要有这样的经历,孩子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等待。

你是否可以尝试着把孩子自身和孩子的做的事区分对待:你是爱孩子的,但你不喜欢他这样做。让孩子感觉到这点,孩子就会安心和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行为。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其次,儿童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成人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这个过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误,犯错误是什么感觉,然后他会改正这个错误。如果成人爱孩子,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儿童就会使用正确而放弃错误。这是正常的良好的成长模式。

个人思考:在分享成长中也学到很多知识了,第一,孩子是通过肌肤来思考来获得爱的,应该尽可能的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第二,应该让孩子学会等待,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样玩具或是教具,另一个孩子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了再用,决不能强行的抢夺。第三,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尝试着让孩子自身和孩子做的事区别对待:你是爱孩子的,但你不喜欢他这样做。让他正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2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必须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

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中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

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必须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中一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

人际关联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3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需要广大幼教同仁们和年轻的家长们好好读一读,我看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针对专业的分析,使我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书以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的日常生活,开启了敏感期的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树立孩子们规则意识上,存进孩子们自主的发展中,也有了依据,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说某某儿童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孩子们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孩子们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已更改更多的关注结果,更多的应该去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同,他们呈现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应该自信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平台,创设狂送自由的环境,是孩子们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经验。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况下,有时候自己也会控制不住,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我们扼杀在平常的一言一词中。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4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