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2.66W人 

我在暑假中读了一本书《聊斋志异》,使我受义匪浅,心潮彭湃。这比看电视过瘾多了,电视上,每到精彩、激动人心的时候,它总要明天再放了,可书不一样,我被它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着。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1

我在暑假中读了一本书《聊斋志异》,使我受义匪浅,心潮彭湃。这比看电视过瘾多了,电视上,每到精彩、激动人心的时候,它总要明天再放了,可书不一样,我被它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着。

“聊斋”是清朝贡生蒲松龄的书屋,本书由此得名。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塑造了善良可爱的狐仙花妖,神异灵怪,人鬼之间的恋爱,神怪之间的私情,表现了新颖脱俗的想象,瑰丽多姿的图景,生动传神的感情。我的第一点感受是,聊斋志异的人物生动感人。“小谢与秋容”中的小谢活泼开朗,秋容冷漠而又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婴宁”开朗,活泼好动,整天笑嘻嘻的。“罗刹海市”的小乔本为龙女,因贪玩并丢了回穴令牌,回不了龙穴。马骥是一个文弱书生,因为他把小乔的令牌扔了,为了帮小乔而三番四次的'中毒,最后都由小乔用龙血来救他。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小谢与秋容”因为秋容为了让小谢变成人,牺牲了自己。蒲松龄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大家,它们虽然是鬼、狐,可是有的为了报恩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有的为了帮助人们而被陆判发现。她们都是心地善良,纯洁的鬼、妖。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情节离奇曲折。胭霞为了让自己青春永驻,听从石妖的吩咐,三番四次想破胭脂额头上的护身封印,可每次都下不了手,但是最后胭脂知道胭霞和石妖是一伙的,石妖知道胭霞没把封印解破就用法术把胭脂的脸弄得的血淋淋的,胭脂为了保护姐姐的脸,被破了封印,在石妖想把定海神珠从胭脂身体吸出来,可是鄂子川和一位叶捕头赶来把石妖杀了。第三个感受是描写细致生动。在聊斋志异中,“小谢与秋容”是最让人感动的了,秋容,小谢和一些小鬼们为了不被陆判发现,就躲在一个小茅屋中。可是陆判借着一个凡人的身体发现了他们,其他的小鬼都被抓走了,只有小谢和秋容逃了出来。道士这他们写了两道还阳符,哪想到在路上竟遇到了陆判,他们拼命的跑,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是一拿出来只剩一张符,还有一张破了,秋容为了不让小谢再推辞,就站在太阳下灰烟灭了,小谢投了胎和陶望三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鬼和妖,不一定都是坏的,也不一定都是害人的,也有善良、纯洁的鬼和妖。

聊斋志异读后感2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风貌都十分独特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中多数故事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读后感3

蒲松龄历尽沧桑,阅遍人间百态;他虽身处蜗居却心系天下、愤世嫉俗,挥其生花之笔,终成一部沉甸甸的《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一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联,评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可谓恰到好处。但是,蒲松龄决不是一位板着脸、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筹交错时出口成文、颇善雅谑的才子,也是一个在柳荫下为远道而来的你端上一壶好茶的老头儿,更是一位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的智者。所谓文如其人,也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没有成为千篇一律、浅薄无比的讽刺小说,也没有成为“为志而志”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自有其独到之处:思想性有之,艺术性自不必待言。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蒲家庄;那时侯,“西学东渐”刚刚开始,或是还未开始。相信,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话思想不会“渐”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朴素的遗传观念,蒲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处用“遗传学”的规律来借写子女而实写其父母,写得却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会意一笑。今撷其几篇,妄加评说,以博众一乐。

《婴宁》的主人公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她的爱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蒲先生在这一点的刻画上可没少花气力。本来吧,写到婴宁夫妇安居乐业也就足矣,最后又神来一笔:“女逾年生一子,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儿子将母亲的特点继承下来,言子犹在言母,实在妙甚!

《娇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举一男,名小宦”,娇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读至此,大笑——亏作者想得出来!到篇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乍一看,似无多大深意;细一想,俨然是聊斋先生在“都市”中亲眼见过一般!弄得读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为母子相似,而《鸦头》篇中的鸦头与其子王孜却迥然不同:鸦头“仪度娴婉,实神仙也”,她受尽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却“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虽为母子,为何如此之异?想来定是发生了基因变异吧!而且这“变异”程度还非常之大:王孜杀老狐之后,鸦头“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却“剥其皮而藏之”——岂非暴戾之甚?虽则如此,王孜为母报仇,大快人心,使人长舒一口闷气,亦是快哉!

聊斋志异读后感4

双手合上蒲松龄写的《白话聊斋》,我心潮澎湃,我热血沸腾,我激动的不得了。(当然这有点夸张!)双手打开蒲松龄写的《白话聊斋》,我的思绪飘到了书中,好像有一位神秘的导游带领着我走进如神话般的故事中,好是神奇。

我翻到了《促织》这个故事,看见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不断的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些官员为了巴结上司,强迫每家每户按人口派蟋蟀。往往为了一只蟋蟀闹的家破人亡。在乡下,一个孩子不小心把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弄死了。为了免于惩罚,竟投井自杀了。后来他变成了一只蟋蟀,不紧打败了所有的蟋蟀还打败了大公鸡。孩子的父亲把他献给了皇上才免于受罚。我翻到《连城》这个故事,看到了云南晋宁人乔生很穷,但很有才华,得到史举人的女儿连城的欣赏。后来连城被迫与盐商之子订婚,不久连城的了一场怪病,需要中年男子胸口的肉做配药才可以治疗。史举人许诺谁能做到就把连城嫁给谁。于是乔生毫不犹豫的把胸肉割下来。但连城的病好了之后,史举人食言,还是把连城嫁给了盐商。不久连城乔生双双死去,后来乔生连城在朋友的帮助下还魂。哪知盐商贿赂贪官把连城判给了盐商。连城不吃饭,还要上吊,盐商没办法只好让连城回家。后来,乔生和连城有情人终成眷属。我翻到《考弊司》,看见一次闻人生病了,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我有一事相求。” 闻人生问:“什么事呀?”秀才回答:“我们这些人都属考弊司管辖,按惯例头一次拜见他的人,都要被割下一块腿肉,我想求你去说个情。”“你们做错什么,要受罚?” 闻人生问。“这是惯例,如果。贿赂些钱,就不必受罚。可我没钱,你前世是他的祖父,他应该听你的。”说话之间走进一座城市,来到衙门口。把事说清楚,可被拒绝了。 闻人生不敢说什么走了出去,来到花圆。听到秀才的惨叫声很愤怒。于是来到阎王那把事说清楚,阎王查清楚后处罚了考弊司。看了这些故事我思绪万千。在《促织》中,反映了蒲松龄那个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强迫,残害人民的罪行与百姓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苦。在《连城》,歌颂了男女为争取对爱情努力与朝廷的腐败,随便贿赂几下就可以让一些人苦不堪言 。在《考弊司》中说了考试中的种种腐败和毛病,就连阴间也如此腐败。我想蒲松龄一定经历了许多坎坷,看破了朝廷的腐败之后才写出了《聊斋》这本书。

我佩服蒲松龄的想象力,更佩服他对创做的喜爱。这本书另人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读后感5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一部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很喜欢里面哪些鬼神的故事,我也不例外,看过了《聊斋志异》,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搜索

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