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夜叩南普陀

本文已影响 1.07K人 

最早听闻的佛理是一则关于拈花微笑的,传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即佛祖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也是“禅”及“禅宗”的起源。

夜叩南普陀

在世俗的生活中,我觉得拈花微笑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它可以是陌生人之间偶尔的明理,是亲人之间的默契,是相爱的人之间莞尔一笑,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心心相印,也可以是与人暗暗流逝的时光之间的一份和谐。如夜访厦门南普陀,知自己的心,那一时,那一刻竟与佛寺之物融合为一。

南普陀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此寺院奉祀着观音,又在观音的原祀地——浙江的普陀山之南,所以称为南普陀寺。我们从厦门的胡里山炮台下山已近黄昏,紧赶慢赶到佛寺大门前,远处厦门市的街灯正渐次点亮,街铺楼盘华灯闪烁,然而南普陀却在一片绝对的寂静之中,佛寺的灯火还未曾亮起,几棵巨大的榕树将气根撒在暮色开合的寺院门前,增加了寺院神秘肃穆的气氛。在暗淡的光线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更加雄伟而不可接近。

因为静,我们很怕自己的脚步一重便要惊扰过路的神灵,便特地请了几炷香,特地一路施舍,特地放慢行者的脚步。经过空荡荡的两边游廊,我们在观音殿前敬了香,摸到了沉重的宋代古钟,在寺后崖壁巨大的“佛”字石刻旁遥遥叩拜。据说泓一大师曾多次在此处讲经会友,一九四七年圆寂于上海,后将舍利迁葬于南普陀寺后山。大师是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有评说其“二十文章惊海内”,也是一代高僧。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在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云游各处,讲经弘法,夏尊和丰子恺等大师都是他门下的学生。南普陀上有他的遗墨“悲欣交集”,也许当时内处忧患,他虽执着佛理却仍将一种忧国忧民情绪不能放下。

在南普陀,我们是一群匆匆忙忙的游人,我们无缘见到他的墨宝,只能想像:也许在若干年前的黄昏,他像我们一样站在南普陀寺前,也许正是这样寂静,正是暮色四合的时分,他在此处连山近海之地送别,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诗歌绝唱。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从一粒沙子能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能看到一个天堂,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永恒也就消融于每一个时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南普陀,我觉得这无限时光中的一瞬,我和这里的山寺、飘浮的檀香、隐绰的树影、暗地的伤感和这首阳关三叠的诗句一起镶嵌进了时间那看不见的维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