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不算很闲

本文已影响 1.12W人  东荷西

《老友记》连着看了五季。也许是不喜我没日没夜的对着它嘿嘿哈哈傻笑,手机发了脾气:余下的五季,一集也没能缓存下来。在线看,也老是从十分钟的地方重新加载播放。手机发脾气让我没了脾气,把它放在一边“休养生息”,便去寻找别的乐子了。

不算很闲

——翻找陈年的东西

韩寒的《长安乱》、三毛的《雨季不再来》还有周树人的《鲁迅全集》……这些书仿若本就在那里,而我只是偶然间发现了它们。书中的故事内容像是道听途说似的,一点两点凑不成整体。又好像是爷爷奶奶讲过的鬼怪故事,时间往前,它们褪了颜色。胡乱地翻看着。《作文秘诀》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的书写能力一般,总想凭借一些法门,提升一点功力。也不至于三脚猫功夫,自嘲自笑。秘诀一共十二个字,出现在文章的末尾: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很久很久以前,记得老师们讲语文,几乎每篇课文,都会讲解文字之下的东西,最终会归于一句话,这篇课文通过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之类。这句话的实用性特别强,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总少不了它。以至于我总是认为写文章就是让看的人猜,让看的人看不懂,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就像一个人的修为能达到悲喜不行于色,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英雄一样。后者的认识来源于武侠。

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小学的时候这样认为,现在依然这样认为。那时候读闰土就是闰土,读作者和闰土捉鸟就是捉鸟,闰土和捉鸟就很有意思,并不感到闰土以及捉鸟还另有深意。每每老师讲解之后,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更觉得美妙。于是乎,一种思想在我的大脑里扎根了,写文章就得复杂,不能让看的人轻易看懂。结果就是我的作文鲜少有好的评语。

令我惊讶的是,我之前一直奉为法宝的写作心得,全都在作者的批判之列。比如用生僻的字眼,这还算是好的。由于自己学识尚浅,自造词几乎覆盖全篇,写的句子也多有主位颠倒,主宾颠倒。现在回想,我语文老师检查我作文的时候,一定是皱着眉头看完的。

现在看来,大家们的作品不是读来太困难,而是我的知识水平达不到。不能够看一部作品,就了解到作者写作的大致意图;只能是特别表面的,作者描绘出来的场景,而这些景所代表的东西,想象不到,也理解不了。所以感受不能很深刻,达不到共鸣,不能作为作者的期待读者。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箴言,尚且只能理解一部分,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够能悟其真谛,书写真正的文章。

2015.9.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