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莲花山“花儿”

本文已影响 1.64W人 

花儿是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回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藏族、裕固族的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 “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花儿源于河州(今临夏),唱词浩繁,悦耳动听,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誉为“西北之魂”。

莲花山“花儿”

康乐位于陇西、洮岷、河州的交汇处,这里先后生活着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汉、回、东乡等民族。唐太宗时,羌族、吐谷浑、吐蕃据洮西向狄道侵扰。玄宗开元后期到天宝前期,唐王朝对河湟的羌、吐蕃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战略,哥舒翰威镇吐蕃,直驱阴山,赢得吐蕃不敢过临洮的安定局面。安史之乱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间百余年为吐蕃所据,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蕃人,其民情、习俗部分延续了下来。

莲花山“花儿”如万花筒、多棱镜一样,反映出莲花山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她又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图)一样,是一幅鲜活生动的民俗画卷。莲花山民俗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带有浓郁的原始特质,即人们对自然物的崇拜,对女性的崇拜;二是对与他们利益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敬仰;三是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的强烈要求。这种崇拜与需要,反映出人们在自然灾异面前束手无策,祈求一种超自然力量以战胜自然灾异的神秘色彩。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于发生在莲花山地区的一些特异现象,如对“阴阳崖”“赶旱魔”“摸子泉”“打儿窝”“龙王”“娘娘”等觉得无法理解。其实,这正是人们在自然灾异面前无能为力的正常反映。当然,莲花山花儿中还反映了一些生产、生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是莲花山民俗中的闪光点,是代代传承珍视的遗产。

莲花山“花儿”(即洮州花儿)是“花儿”的一个分支,以莲花山区的汉族为主,在藏族(吐蕃)参与下,糅合了吐蕃“踏歌”及汉族“碾场”、进山的劳动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其中碾场号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传唱在北至康乐县、临洮县,东至渭源县、岷县,南至卓尼县,西至夏河县的广大地区。各地所唱调式基本相同,但因人文地理、民情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唱腔唱法又有差别,形成了不同歌唱流派。按地域民情分为:北路“花儿”、东路“花儿”、西路“花儿”,其中北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的主旋律,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两莲叶儿”调,传唱在临潭县的甘沟、羊沙以北,卓尼县康多及临潭县冶力关以东、康乐县五户、景古及临洮县西坪、玉井以南,渭源县关堡以西的广大地区。

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莲花山令》属于双句单段体结构,这与大多数传统山歌大致相同。在演唱时先用一个较长的拖腔“哎”开头,先现音就是这首“花儿”的结束音。曲调比较单一,但在即兴演唱时随着词语的变化和演唱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曲调时而辗转反侧,时而激昂慷慨,旋律抑扬顿挫。“花儿”中的起兴句与最后合唱的尾声“花呀,两莲叶儿”,在一曲完美的音乐组合中,显示了双句单段体山歌无穷的魅力。尾声与起腔时的衬句相呼应,扩充了莲花山“花儿”较单调的乐句,润饰着“花儿”的山乡色彩,使“花儿”的艺术个性显得更加突出。

莲花山“花儿”曲调高亢细尖,有11种歌词,丰富多变。一段歌词3到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运用儿化音和方言土语,句句押韵,按韵脚数量分为“单套”?“双套”和“三转腔”。歌词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联想、回环、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演唱内容除流传经典之作外,一般在演唱中即兴编词,其内容以爱情和现实生活为主。演唱形式基本都由3到6人组成两个班子,每个班子由“串班长”(“花儿”词作者)带领,采用参唱竞唱的方式,在“花儿”会场对唱。

莲花山花儿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其独特性表现在,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间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唱词丰富、音调古朴、唱曲独特,且莲花山唱山这一习俗在全国独一无二。其群体性表现在,虽然可以一个人单独吟唱,但毕竟单调乏味,不成气候,只有在“花儿”会时,三五成群组成联唱,唱“花儿”摊子一个接一个,才能体现“花儿”会场面之宏大。其娱乐性表现在,不论谁唱,唱什么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娱乐。尤其在生产之余唱“花儿”、逛山场,成为莲花山群众忙里偷闲、解愁消乏的一种最简单、更快乐的事。其通俗性表现在,唱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唱曲简单易学,唱词为即兴创作,“花儿”会上人人当演员、个个是诗人。

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市)六县78个会场。康乐县境内的“花儿”会场有12处,时间前后长达17天。莲花山“花儿”会是洮岷“花儿”最热闹、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临洮县、渭源县、临潭县、卓尼县及相邻地区的数万歌手与游人蜂拥而至,齐聚康乐县莲花山下,相逢于冶木河畔,分别在莲花山脚唐坊滩,莲麓镇足古川村、冶木河尕浪桥,景古镇王家沟村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地唱“花儿”,人山人海,歌声震天,“两莲叶儿”的花儿响彻云霄,是一场“诗与歌的狂欢节”。

莲花山花儿会以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为程序,边游山边对歌,自由结伴,互相穿插,灵活多样,尽情欢唱。在每个路口岔道,用马莲草拧成的绳子拦住“客人”,主人们唱着“花儿”,请客人留下“过路歌”,客人答唱,主人接着唱,客人顺题答唱。按照花儿会程序,各族群众自由结伴,游山玩水,对歌抒情,与莲花山一起陶醉,与花儿一起刻徜徉,山哺其人,人育其歌,山、人、歌浑然如一,其乐无穷。

莲花山“花儿”作为甘肃“花儿”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有丁如兰、景满堂、汪莲莲、文香莲等。近年来,文联文旅部门通过建立“花儿”演唱传习所,举办“花儿”演唱大赛,推选参加全国赛事,培养“花儿”传承人,出版“花儿”刊物等方式,使这朵民俗之花,非遗奇葩愈加艳丽、动人。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5年,莲花山“花儿”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万花筒”,非遗之奇葩。莲花山“花儿”是三州(市)六县的民俗画卷,民族之魂,她以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愈开愈艳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