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故里有长安

本文已影响 1.04W人 

晚上九点,我惬意地躺在足球场的草坪上。右手边的教学楼灯火通明,书声琅琅,清风绕过飘扬的旗帜,拂过我的耳畔。

故里有长安

皓月当空,清风拂面,星星在夜空闪烁着,良辰美景,颇具诗意。换做唐宋时期,定是会有人抚琴几曲,亦或是再吟诗作对几许,好不快活。

而今,我们却只能在月下追忆往昔,叹上几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类的诗词,借此附庸风雅一番。

起身游走于校园,崇真楼的走廊与楼梯转角处,尽是文采卓越的诗词作品,月色之下,倒是还透出几分古韵来,将这诗词校园的名号给坐了个实。

看着这些泛着书香的师长与同窗之作,让我想起之前一篇的文章——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作者的回答很有意思: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朗朗明月之下,在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在我们回不去的历史长河里,有烟雨朦胧的江南,有笑语喧哗的长安,有繁花似锦的锦官城……

这些无时无刻都环绕着诗意的地方,实际上遥远到只能靠人们单薄的想象来触碰它们,而文字,恰恰缩短了我们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单单是这一首《知江南》,就使人的想象不再空洞无力。

远处是万家灯火,校园内倒安静得有些“闲倚小阁窗”的韵味,思绪被牵动,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在这一首水秀山清的《知江南》,反而显得不足为虑。

滴答答的雨声,不仅仅是属于江南。相比起江南,恐怕春风更了解的是长安,那个繁华的梦境,曾是多少人的心心念念。

长安除了雨声,还有城外的马蹄声,城内的捣衣声。没有雨的夜晚,同一轮明月的照耀之下,一声声捣衣声,在轻唤着“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

想到这里,身处校园而离家千里的我,忍不住也泛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倒是情随景迁了。

这一句里,上句是今人撰写而得,下去却出自古曲《却邪》。如今世人爱把这上下句连在一起,古今相结,朗朗上口,别有一番趣味。

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何止是唤长安的游子归来呢,它把我们古今的文化糅合在一起,有了些传承的意味。

而在学校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传承的味道显得更加浓郁,长安归故里的前提,是要故里有长安。

为什么要读书?为了知晓今月曾照过的古人,为了到达眼睛去不了的地方,为了故里有长安。

明月之下,应当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