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生活随笔

关于字牌的一些胡言乱语(上)

本文已影响 1.1W人  都梁诸峰之一峰

今日从网上获悉: 常德将建国内首个跑胡子文化中心,计划6月1日开门迎客。

关于字牌的一些胡言乱语(上)

本人是一个跑胡子爱好者,多年来一直浸淫其中,乐此不疲.看到这个消息后,想起了多年前的一篇旧作,今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给一些志同道合者晒一晒.

打字牌是三湘大地最为常见的娱乐游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赌博方式.它在许多地方都称为"打跑胡子",在我们邵阳这一带则称之为"打字牌",或简称"打牌".本来,"打牌"是一个有广泛意义的词语,凡借助娱乐工具进行手上操作而完成的博弈形式,都可称"打牌",如:玩扑克,搓麻将,打骨牌,丢骰子......诸如此类,都可称为打牌,但在邵阳话里,除非特别指明,那么"打牌"就是打字牌,即打跑胡子.

字牌的"字"是指汉字里从"一"到"十"这十个基本序位数字,每一字又分为大写,小写两种,因此一个字有8张牌,4张大字,4张小字,整副牌共80张字,再加上一张"换底"牌,共81张牌,所以有人称玩字牌叫学习"八十一号文件",简称"学文件".这80张字中,"二,七,十"为红色,称为红字,红字牌的组合比较重要又比较活跃,尤其"贰"这个红字,因此又有人将打字牌称为"吃大二".由这些数字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进行排列组合而成牌,最终最先顺利组合成功者胜出,称为"胡牌"其余的称为"死手".其基本的玩法只有一种,即按照游戏规则的规定,胡牌之后计算胡数的多少,但根据人们实际博奕的需要,又产生了多种玩法,如:打散胡子,剥皮,端锅或端窖(三盘五十胡或数盘一百胡),打牌数.....很多很多,现在最常见的方式是打散胡子和剥皮.一场牌局有"盘"和"局"之分,每一次胡牌称为一盘,然后洗牌开盘重来,多盘下来的结果累积到一定程度,称为一局(邵阳话称之为一锅或一窖),计算输赢,一局完了之后可重新开局再玩.

现在的城市乡村,茶楼旅馆,随处可见打牌之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太,下至七,八岁的少年儿童,真可谓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由此可见这一娱乐方式影响之深,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

据江湖传说,字牌这种游戏的发明者是楚汉时期的韩信.为的是让士卒们打发行军打仗之余的无聊时光,减轻将士们因背景离乡而产生的思家恋亲之苦.刚开始时的玩法只有三张相顺连的字才可以组合成吃牌,如:一二三,三四五,七八九,八九十,这样的组合,没有红字二,七,十的组合,这样的玩法,显然较为机械,死板,趣味性低. 后来曾国藩统帅湘军出征太平天国农民军时,将这种游戏传到军中,并予以发扬之-----即增加了红字"二,七,十"的组合,从而使这种游戏的趣味性大增.这一传说的理由是:湘军远离故土家人在外打仗,有仗打时以命相搏无暇它顾,自然没事,无仗可打时,可就不得了啦,或因思亲恋家而逃离队伍,或因无事生非而打架斗殴扰民滋事.因此曾国藩通过玩字牌这一游戏娱乐方式,减轻了将士们的思亲恋家之苦,从而也就减少了士卒的逃亡,让无所事事的士卒在快乐的牌局中消遣,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可能.这一方面增强了湘军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湘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建设.这个理由看起来非常充足,但我却总觉得不可信.因为我知道被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完人"的曾国藩是一个严于律己又严于待人的人,平生对打牌赌博这样的陋习非常反感厌恶,应该不会允许把打牌这一娱乐方式带进湘军队伍中,更不会发扬光大之.近来读书,读到了曾国藩湘军建设方面的內容,终于印证了我的这一疑问:曾国藩不可能发扬光大打牌这一娱乐游戏并推介给手下将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