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生感悟

信仰了,然后呢

本文已影响 1.16W人  孤独的伶人

看来我又要旧事重提了。

信仰了,然后呢

首先,无论看到这些文字的人是什么身份,我都希望你能把它看完,在看完最后一个字之前,别急着点赞,我可不想让我这篇“顶风作案”的文章,成了“速食饺子”。

还是那个问题,中国人缺什么?

其实,我总觉得,动不动就把问题提到“中国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上,委实有些不妥,那就姑且把范围缩小一点儿,来说说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缺什么?

现在,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似乎人们都对中国学生充满着无限的期望,所以,我们成了背负“天任”的“斯人”,成了“未来的主人”,所以我们争先恐后地渴望进入优秀的学府,重点小学、重点中学、“211”、“985”等等等等,然后呢?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优秀事物对一个人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影响深远不深远的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个人。的确,各类学校最主要的作用是“传道”,但关键在于,中国学生在通过不断竞争来取得进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忘却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信仰。

也许现在有很多中国人还会认为,信仰代表着束缚,代表着刻板,其实并不是这样,也许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身处在物阜民丰的时代当中,信仰可以被抛弃,但事实证明,信仰被抛弃了,许多“自信”的人就开始来“以己度人”。

但现在我们也看到许多可喜的现象,各级政府都在各地积极开展与我们的民族渊源相关的活动,各类学校也在积极号召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有的地方还设立了专门的国学学校,“找回信仰”也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了。

就在刚刚,看到了一则新闻,大概意思是,一位美国教授在给中国留学生上课时讲到,中国人是很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自古便有,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凡此种种的神话故事

刚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不缺少信仰,但事实上,稍稍做些思考,你会发现,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的信仰”,对我们自己来说,竟然只是为了哄孩子睡觉的神话故事,至于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我们却知之甚少。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切忌“三分钟热度”,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对酒当歌的文人雅士,而是“与时俱进”的“新新人类”。

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自古帝王登基,定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以达到“昭告天下”的目的,而对于我们,要找回信仰,最初的阶段也是要有一些仪式感的东西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形式”,但我们找回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将敬畏内化于心,做到自度。

对于我们来说,信仰究竟是要内化于心,还是外化于行呢?或者说,二者哪一个更重要一些呢?或者说,二者之间有没有先后顺序呢?

我说,对于信仰,我们要先“内化于心”,后“外化于行”。而非“外化于形”。

可是,信仰有了,然后呢?

信仰不是教条,敬畏不仅仅是畏惧。

我们寻找信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歌功颂德扬名立万,而是让自己告诉自己,美还在。

怀揣美好与神圣是最好的选择,拒绝过火的歌颂是最好的解脱。

古语道,大丈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不过,我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上马的机会是很难遇到了,提笔的机会还是有的。

先别说安天下了,小可拙笔,若能诉您肺腑言语有之一二,吾便欣慰之至!

草莽之言,博君一笑,如有冒犯,恳请恕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