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生感悟

活着模板

本文已影响 7.31K人  易木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是作者余华在《活着》这篇著作中的自序里的一句感言。通读此篇作品,这一句话,深深地而又沉重的敲打着我的内心,使我对活着这个言语有了百般的思想冲击:人们活着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面对生活,人应该怎样的面对生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活着?然而说到活着,或许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来另一个大多数人不愿提及的话题—死亡。与活着一样,即使不愿面对,甚至提及,但死亡终究是我们要面对的,甚至是每个人都要切身经历的,因此,人们有必要过早的提及死亡,研究死亡,甚至面对死亡,只有这样,看清了死亡的真实面目,你才能更加清楚的知道,活着是什么。也正是这样,余华的这本《活着》直面了这个主题,通过这本作品,他惨淡的向人们平铺了死亡,是那样的悲凉,那样的没有“同情”,那样的“肆无忌惮”,直让人恸心。然而这又是多么的真实,真实的让人从容,让人们仿佛感同身受,也让人们似乎更加敢于直面死亡,甚至直面活着。

活着

富贵是贯穿着整篇《活着》的主人公,我想作者对于这位“可怜的”主人公起了“富贵”这样一个名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世俗心理看来,这或许有几分嘲讽。纵观富贵的一生,那可用一个“惨”子了得!几乎与富贵一生有所瓜葛的人物,都有这几分不幸的遭遇,就连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计数的磨难。作品开始介绍富贵生在一个富贵的地主家庭,一百多亩的土地撑起了这位富家子弟的挥霍。这也使得富贵正好诠释了他富贵的生活。生活总是爱开玩笑,甚至是让你倒下就陷进去的玩笑。富贵的一百多亩地输光了,全家搬离了住了几代人的宅子。虽说只是一小距离的移动,富贵的人生却从此有了云地之隔。从此,与富贵相近的人都难于幸免:富贵的父亲拉死了,母亲病死了,妻子悲死了,女儿产死了,儿子抽死了,外孙撑死了。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他的“富贵”,在黄昏里,彼此相惜,共同摇晃在夕阳里。在这里,富贵一直在和死神打交道,一次又一次的贴近富贵,却又调皮的拉走身边的人,让富贵总是在恐慌中走过,可当他真的走过,却发现死亡还在他的身旁。然而,从另外一角度来看,富贵却也是幸福的,他经历了人生中该有的一切,他真正的过上过富贵的生活,他有着自己的家庭,有儿有女,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第三代,苦根的出生。他同其他人一样,完整的走过了人生的轨迹,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他经历了更多的悲伤,更多的死亡。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是的,在一个新生儿降临之时,人们是多么兴奋的迎接他的到来,仿佛忘记了这个世界的所有悲伤。尤其在这是,你再“不知趣”的提起了众人忌讳的死亡,你也许就会被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所击退了。新生的生命降临,的确是该欢悦,这是莫大的恩赐。就如出生一样,死亡却也是一般的必然。佛家有言,死了就是把你带到另外的一个世界,是人的轮回。一个人的死亡都是有他的定数。当你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就如富贵的妻子家珍一样,她已经经受了太多的人生的不幸,最初的眼泪和哭诉,早已疲劳了,变成了最后的麻木,最后的释然,她已经看清楚了死亡,死神也就把她收走了;龙二骗取了富贵的财产,他的傲慢也最终只是以五个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对于每个人都很善良,它总是让人们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知道该怎样活着,该怎样死去。

十四岁那年,爷爷的离世让我过早的了解了死亡,也看清了生活。爷爷是得绝症而离世的。对于这种状况,死亡完整的演绎了它的过程。绝症不想一般的突然疾病,人们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自我安慰,自我麻痹,希望能逃过一劫。绝症确实提前向你下死亡令,让你预知死神何时的来临,时间就成了死神最折磨人的武器了。你心知死亡必然,却硬说着活着的偶然;内心早已摧古拉朽,脸上却强挂着和风细日。在这是,你真正的明白了死亡是什么,你也会无奈的接受。以往闭口不谈的话题,如今却心知肚明。即使仿佛死亡随时在你身边,你也能“平静”的过着你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才看清了一切,时间让你习惯了死亡,理解了死亡。

生与死是一个人人生长度的界限,而你所经受的一切都发生在这条线上。既然你已出生,那么就预示着你的人生已开始了行走,随着时间的逼近,你必然要接近死亡的终点,这是无法避免的。也许在这条道路上,你会经受着各种考验,你甚至会过早的经受别人的死亡,但这一切都不可怕。所以在这生与死之间,就看你怎样选择活着。同时,你也应该努力的活着,因为在这条线上,会有太多的分支与你缠绕,你的人生轨迹越长,你衍生的分支就越多,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单独的活着,你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你也不是一个人直面死亡。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活着,或怯懦,或坚强,或从容,默默地经受着,跨过逆流成河的悲伤,向死亡之神走去。但你永远记住,在临近死亡之前,请你好好地活着,因为活着会让你撕去死亡恐怖的面具,真正的看清楚死亡,理解死亡,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让人坚强,更让人从容,更让人明白死亡却又不急于死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