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生感悟

三十而立。立或者不立?

本文已影响 1.4K人  随心洛

很多人都知道“三十而立”这句话,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到底三十岁了立什么?有车子、房子、票子就是立了吗?那家境好的生下来就立了,比孔夫子还要了不起。

三十而立。立或者不立?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自己说的话,很多人读书都是挑出一句话来劝解别人,其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常常听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很少有人接着后面的说,“初心易得,始终难求”,这两句单独来看一个积极,一个消极,连起来看,就是一句好坏兼备的话。

说回《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说,他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才真正确立了这辈子要走的路,四十岁心里面没有疑惑(心志坚定,再也没有动摇)。

五十岁知道了天地之命,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耳顺,不是孔夫子以前耳背,现在好了。人都一样,别人对你说好听的话心里面就高兴,对你说难听的话,恨不得跳起来要揍他。

六十岁,孔夫子对于好听的难听的都能听的进去,心已经再也不为这些话所摆布情绪。七十岁,从心所欲,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那是一种心的逍遥,内心的洒脱,后面还有一句“不逾矩”,不超过世俗的规矩,还是跟平常人一样,好好遵守着人世间的法则,只是心已经再也不被这世俗所束缚。

上面这些都是个人的理解,对与不对,那也是个人的见解,博君一笑。

我问过很多人,快奔三了,对于今后的路有什么想法,想要做什么?赚钱吗,这钱赚到什么程度才叫够?

俗话说:“什么都可以有,不能有病;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钱”。谁不爱钱,钱是个好东西,谁也不喜欢病,最好一辈子什么病也没有。

只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拼命的赚钱,老了又用那些钱来买命。我说的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道理,也是今后很多人要走的路。

谁不知道,谁都清楚,哪又怎样?年轻的时候不努力赚点钱,老了看病的钱也没有,那不是更加痛苦。

明知道后果就是那样,还是要往那条路去,只能说:“唉……这就是生活”。

哪里都是理,能说会道的处处都是嘴,特别读书读的多的,有千万种理由去反驳你。

康熙皇帝就是认识到这一点,不让那些读书人在外面乱说,建立了博学鸿词科,把那些有学问的全部招来养着,给他们找点事做,修书,这样他们就没时间发表言论,在天子的眼皮下也不敢乱说话了,康熙王朝才能稳定下来。

这些都是手段,康熙皇帝深通《老子》,对于里面的反面运用的如火纯清,也算的是高明。

我不推从别人去看《老子》、《庄子》,学不好那就是巧言令色,阴谋诡诈。现在看来我有些多虑,能看得懂这两本书的不多,能讲好这两本书的更是少有。

我有空也会回头看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我相信很多人看不懂,或者就看懂个大概,这也不是我自夸,确实言不达意,表达不清楚,也可以说,说的太大了,大的成了理想。

有些事说清楚了要写很多字,懒的写,你们也懒得看,就提个大概,或者说提个问题,要自己有那个心思去思考的,看了就过了,文章看上去也就是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所以司马迁在写完《史记》之后就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觉得没人看得懂。也确实,很多人都在研究,依旧没有研究明白。

《老子》短短五千多字,研究的人多了,解读《老子》的文章书籍多不胜数,依旧没有研究清楚,也许只有老子自己才知道想要说些什么。

有时候会感觉能够体会到孔子、孟子当时的处境和心理,实在是艰难,但是又不想放弃,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孔子周游列国,有时候连一个便当也吃不起;颜回住在陋巷,一口冷饭,一口冷水,过的实在凄惨。孔子的弟子子贡,他是个商人,不说富可敌国,让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过上舒适的日子也轻松的很。

但是孔子还是就这么过着,到死了连一口好的棺材也买不起,所有的后事都是子贡料理的,子贡还为孔子选了一个上好的坟地,守孝了三年,那是儿子对父母尽孝才做的。

孔老夫子不是为了财,那他为了什么?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个“叟”,客气点是老先生,不客气点,就是老头,至于什么含义,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梁惠王见到孟子,开门见山就问“老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要给我们国家带来利益?”

这么问,很直接,也很清楚,利益是梁惠王最想要的东西,也是最现实的东西,他能让国家强大起来。

孟子所处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在争先恐后的谋求利益,也在争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才。

但是孟老夫子跟梁惠王说的并不是怎么谋求利益,而是说了很多的王道,仁义之道。

很像孟子去面试,老板梁惠王就问,孟子啊,你来我们公司能给我们公司带来什么利益?

孟老夫子眉头一皱,然后缓缓的说道:“老板(梁惠王),你又何必整天把利益挂在嘴边,我到你们公司是要把上好的管理之学(仁义王道)教于你,让你的公司能够长远的发展,成为众公司里面最好的公司,人人都向往的公司,何愁没有利益”

之后,孟老夫子说了很多,都是自己长远的发展宏图,在说一下先前的优秀例子,尧舜禹三代的成功之路。

梁惠王也是涵养好,并没有把孟老夫子当神经病给轰出去,还是听了孟子的想法、理念,只是并没有接受、实施。那也是梁惠王这个老板知道,孟子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太空了,短时间内很难见效,那是千秋事业。

梁惠王明明就是急切的想要利益,就好像一个老板急切的想要一笔大的生意,来缓解公司面临的危机。

但是孟老夫子居好像没听见一样,根本就不跟梁惠王谈利益的事,后面还跟梁惠王打了一套太极拳,推来推去的,最后还是没能说服梁惠王,孟子也只能离去。

孟老夫子是傻吗?还是神经病?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神经病,老板要利益要赚钱,你就帮他赚钱就是了,还要教老板怎么做人,这不是扯蛋嘛,而且属于吃力不讨好的扯蛋。

跟孟子同时期的苏秦,掌握六国相印,相当于六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待遇跟孟子就是天壤之别,因为苏秦给每一个公司(诸侯国)都是现实的利益,至于这波利益之后还有什么,苏秦也不想管,爱死不死,爱亡不亡。

但是孟老夫子不一样,他想的更加长远的事,也可以说是千秋万代的的事。孟子真的不明白当时的诸侯国想要什么吗?他知道,他清楚的很,无非就是攻城略地,发展经济,扩大势力,增加地盘,富国强兵。

这些东西孟老夫子不会吗?要是不会,这亚圣也不会是孟子,而是别人了。孔子也好,孟子也罢,一辈子做的事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很多东西,很多策略方案都是治标不治本,那有什么办法,一时见效就行,之后再发病,谁知道还归不归我管,哪里管的那么多。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就属于人之小人,天之君子,符合的是天道,尊天地之理,只是活在世间确实有些凄苦,一辈子也是清清贫贫。

看看现在的中医和西医,很多事不说也是事实俱在,实在是力不从心,无可为也,只能各自逍遥。老子也是这么想的吧,所以骑着青牛,留下了治本药方,西出函谷关,再也不想回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