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人生感悟

记忆中的母校

本文已影响 2.87W人  政博

十七中学校对面是一片挺密实的小树林,里面有个小微村落叫久敬山,也是学校的俗名;如果有人问你去哪?你说去久敬山,人家就一定认为你是去十七中学校;其实,她全名应是高密县第十七中学校——小有名气的重点中学。

记忆中的母校

记得,学校在呼家庄镇驻地西侧,旁边还有条不急不躁、多少有点流水的小河,可能是乌龙河的上游支流吧!学校的地理比较低,骑车子进校门要刹车的,大门两旁几乎满眼都是松树,郁郁葱葱的,一股只有柏树才特有的青干味道扑鼻而来。校舍都是清一色的砖瓦平房,校办、教室、宿舍全部总共有9排房子,不大的规模。当时,我被安排在仅有两个一年级的一班,有60多人,我个头不算矮还在第三排的座位,有点不好意思回头看!

难忘的还是这里的老师,挺不错的素质,也实在有趣!有从来不瘟不火、就像个儒学布道的牧师一般的语文(兼班主任)李老师;像个大姐似得、畅快利落的数学张老师;潇洒流畅、高洁不俗的英语钟老师;讲人物述故事、再现千古,全堂开怀、盼延时下课的历史学者杜老师;数经捭纬、唱述地名的地理毛老师……如此等等!各科老师都各揣教艺、和善以待、风采非凡。相形之下,我这样一个从淘气不输、不太安神的小毛孩,不由心存感激,长久地保持着那种感激般的聆听状态。在这所“小名牌”学校的年终、期中考试还能位在中游偏上,老师赏识、自我感觉也不错!自视有点“意思”!

还比较挺有趣的是学生的成分,班里有10名左右学生是呼家庄街的,大家都背后里称呼他们“街里的”。但也有些同学家是呼家庄镇驻地的,但他们一再表示他们和他们不一样。当时傻乎乎的不太明白,也弄不明白,就是感觉这些同学比较不和我们大多数同类似得,尤其难为情的不是他们穿的衣服比较好,而是和他们同堂同桌吃饭的场景,人家吃的是散发着浓浓的麦香的白面馒头,还能挺随意的搭个炒菜。

而我们大多数同学包括我,穿的不太有差别,关键是吃饭,每周前三天心情尚可,之后两天半实在太难熬了,因为从家里捎来的“细面饼子”不多了,“棒子饼子”(玉米饼子),开始长绿毛了,咸菜也得省着点吃。好在我发明了饼子稀饭,把难以下咽的饼子捻小点,放到饭盒里用热水泡泡,这个办法吃的还算比较顺利,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反酸水的。记得自己吃饭多是低着头的,填饱肚子之前尽量不抬头,特别情况抬头的时候,脸上有时不自在……

那时候的住宿也挺有意思,不像现在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张床,6、7、8个人同居一室,同学之间还有点不适应,家长也觉得学校硬件不好、嫌不人性化!我们男生宿舍是二十几个人在一起的,大约有两三间房子那么大,两排铺板姑且当做床的。

是木材取方剩下的板皮简架起来的通铺,坑坑洼洼的,有的同学的身下还挺“搁人”。每天,下了晚自习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全校就熄灯了,从刚才的人声鼎沸般的噪杂,一下子就变得静悄悄的,如果有同学连翻几次身会被班干部批评的,即使不愿意也不顶嘴;偶尔有打呼噜、说睡语的也没人烦气;即使有听见的,也是第二天早上,像是“奇景”似得,和大家分享,没有人会恼!

现在说的“攀比、青春期”这些词好像和我们青少年时期没有关系,不记得自己或别的同学会有莫名的暴躁情绪,只记得大家相处挺和谐,清纯听话爱学,老师会教爱教,整个学校就是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连晚饭前的休息时间,都被使用了——操场、甚至校外庄家地的田埂上,到处都是拿着书本背书的。没有别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