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优美散文

川行漫记(十一)——清音阁听涛

本文已影响 3.41K人  青帝

饮过峨眉山的茶、吃过峨眉山的豆花、品过孙思邈的锁阳酒之后,顿觉精神焕发,神清气爽。于是大家整理行囊,继续向山下走去。

川行漫记(十一)——清音阁听涛

山路两旁古木森森,枝叶婆娑。转过几道弯就看到密林深处掩映的一个亭子,这就是清音阁景区的“接王亭”。

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派头等侍卫海清伍格向峨眉山各大寺赠送楹联经卷,山僧在此亭中举行接待仪式,因此又名“接御亭”。现今的接王亭为解放后重修,规模也扩大了,目前已成为朝圣者和游客的观赏和休憩之所。

接王亭柱上的对联:“圣祖遣使,涉水登山朝普贤。仙皇问道,惊天动地振乾坤。”说明了此亭的来历。“龙飞双涧壑,云散一溪烟”、“一画晴空,二水滢洄分黑白。三山春色,十方妙谛点牛星。”则描绘了此亭周围美丽的景色。亭后台阶上斜卧一块二龙戏珠石雕,石雕后树立“双桥清音” 巨匾。

在亭的后边、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山梁上的就是清音阁。此阁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当时名牛心寺,唐朝慧通禅师改称卧云寺。明朝广济禅师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诗句,改寺名为清音阁。

广济禅师原本住锡于安徽凤阳凤凰山龙兴寺(后改名皇觉寺),朱元璋曾在此出家。相传,广济和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宣诏,便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隐居于清音阁。

登上清音阁的石阶,只见石栏上挂满了祈福者的铜锁与红丝带,台阶起始的石栏两侧写着“真心本是一如来,万物原空何用计”。此联即告诉人们,我心即佛,万物皆空。人生在世,何必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无论谁赢了谁,谁负了谁,千年之后,除了这雕栏画栋、扶疏古木,人则早已化作云烟而去。

沿台阶拾级而上,可见殿前门柱上对联:“玉沙瑶草连溪碧,石路流泉两寺分。” 此联形象地概括了清音阁景区的特色。由于受地形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内供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华严三圣。大殿内佛音渺渺,佛祖前,僧人身着黄袍,肩披红色夹金袈裟,施主跪于案前蒲团上,磕头礼拜。

清音阁右侧有一座三层阁楼,是吃斋饭的食堂和香客住宿的客舍。通往客舍的小门上,刻有“听涛”二字。从客舍处凭栏下望,双飞亭、石拱桥、林木中时隐时现的溪水尽收眼底。此时,耳畔溪水潺潺,涛声阵阵,“风声经声,声声入耳,江涛林涛,涛涛交织。” 听涛之意,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美景,难怪广济禅师,宁愿放弃高官厚禄,避开尘嚣俗事,不闻兴衰显达,而决意隐居于此。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自序里的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 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先生面对现实的豁达胸怀以及对待名利的淡泊之心。

除此之外,我想,听涛之意,还远不止于自然界的涛声吧。所谓听涛,还应听心潮起伏,听世间百态。2009年11月18日,刚刚任职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在美国国内的影响力还不足,还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和压力。于是袁伟将军为其题写了“观海听涛”四个字。其真正目的,就是希望奥巴马在面临当时不平静的局面有一颗平静的心;同时面对所处的环境更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其实,何止奥巴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又何偿没有一种波涛,我们常常为自己还能听到这种来自心底的涛声而庆幸、而激动。

真心祝愿,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涛声,永远依旧!

文/杨德友 qq:34281697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