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六间房的新屋

本文已影响 2.11W人 

深秋的一天下午,四弟出生了。

六间房的新屋

父母加我们兄弟四人,住在土改分的老房子里,可以想像有多拥挤。当时我经常睡在爷爷奶奶的床上,记得他们有一只铜质的暖脚壶,寒冷的冬天给了我无尽的温暖。

那时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分田下户,可以想见经济有多萧条,那是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却计划建新房。房址选在自家的菜园——汤家林家相接的山边,背依青山,视野开阔。

没有屋柱——到浮梁县黄坛去买,请村民们用土推车推树,一大早上路,要到天黑才推树到家。一车推两根,一边一根。一幢屋要几十根屋柱,通常要去数次。母亲在家早做好了晚饭,热饭热茶慰劳乡亲四邻。屋柱备齐了,没有枋。汤家村有两根大枫树,一人都抱不过来;六十元向村里买了一根。伐树那天,是选了黄道吉日的;点上香,摆上供品,打响炮竹,祭过树神,匠人们开始锯树;花一天时间锯倒,锯成板放水里浸三个月,做成的枋才不会变形。

木匠师傅是古县渡的一对父子,在珠港村做了一栋房子,被父母请过来。房子做了七八个月。

盛夏时分,吃过晚饭,我们到外面乘凉。父子木匠中的儿子二十几岁,叫德江,我们就缠着他讲故事,但他最擅长讲谜语。什么“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中间些,唉唉唉”是什么,常常让我们猜半天。古县渡口音我们也听不大懂。父母总体恤他们离家远,出来做手艺挣钱不容易,总把最好的做出来吃,三餐一点常不含糊。柱子一根根、枋一匹匹准备好了,屋梁就砍村前屋后的樟树等。父亲一边到油坊上班,一边带人去山里买树,筹款付木匠、解匠、铁匠、石匠的工钱;母亲准备一日三餐一点,洗一家人包括两个木匠的衣服,养猪种菜,腌白菜,晒干菜,制咸菜;家里常年有工匠师傅,精打细算,巧妇之为可以想见有多难。

起屋架梁那天,是一个秋日,天上飘起了细雨,乡邻们都说好天,屋宇屋雨,下雨才好,父母都知道全是一片祝福话,下雨起屋其实不方便。白天起好了屋,晚上架梁。汽灯把整个现场照得如同白昼,正值壮年的父亲抬着正梁从山上(出梁的地方是闲人不得出入的地方)走来,满脸庄严。大家一起帮忙,把梁架上屋脊,东边木匠师傅、西首解匠或铁匠师傅一齐长彩。

木匠师傅:喂——

下面众人齐呼:好呀——!

木匠师傅:今日好天气,起屋架大梁!

众人齐呼:好呀——!

木匠师傅:山川多锦绣,屋宇起辉煌!

众人齐呼:好呀——!

木匠师傅:子孙多才俊,个个住明堂!

众人齐呼:好呀——!

麻糍粑从天而降,下面抢做一团。

汽灯发出呲呲的声响,人人脸上像涂满了油彩,与正梁上的红色绸缎相互辉映,平日寂静的山村今晚彻底沸腾。

接着西首的匠人师傅们又来上一段。

鞭炮声炸响,欢呼声一片,架梁仪式结束。匠人们沿着梯子下来,入席喝酒。帮工的村民端来了海碗盛的酒菜,父亲挨个敬酒,感谢师傅,感谢亲戚朋友、邻居村人。

全村第一栋自己做的房子宣告竣工。

新屋做好大半年,立在那里,也没钱砌墙。

来来往往的人,特别是下鄱阳的人,推着土车从屋前的路上经过,都要停下来,看一看,摸一摸,赞叹着说“真是一幢好屋!”,大概他们辛辛苦苦去山里买树,梦寐以求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再后来盖起了瓦,砌起了墙,里面装修好了,楼板也铺好了,北面也盖了厨房。新屋做在汤家与林家之间,沟通了两个村的往来,让一到傍晚我们小孩走着就害怕的地方有了人气,有了灯火。

房子做好了,一家人也住进去了,有一天,父亲搬来梯子,让我扶稳。他端着墨汁,在墙上最高的白石灰上写上数行字: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热爱学习,常读书看报,算盘打得好,是远近闻名的会计。那时,有的人家一张纸片都找不出来,父母却送我们兄弟四个念书。家里也有《格林童话选》《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图书。父亲的字体十分独特,很像毛体草书,龙飞凤舞,让来家里做客的他的朋友们赞赏半天,自愧弗如。

那时候做一幢这样的房子多不容易,都是父母同心力、辛苦筹划的结晶,到后来我们自己做房子,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感谢爸爸妈妈,感谢所有帮忙出工的亲戚乡邻!

(作者:汤胜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