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感悟晚清杰出人物(二)

本文已影响 2.51W人  天行健

其四: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李鸿章

感悟晚清杰出人物(二)

看到《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李鸿章》这个标题,我就感觉到梁霄羽先生对李鸿章含有敬仰与理解、同情之心。我读李鸿章,感觉其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其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到底是为了维护大清的利益,还是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一时难以表达,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复杂体。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事迹,主要为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办理洋务、主持外交三个方面。

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他是不遗余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积极配合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把起义军打垮;办理洋务,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他功功劳卓著,在中国萌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走自强之路;主持外交,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他的主导思想就是“和戎”、以夷制夷,其结果是大清受到很大损失,国人愤慨。以夷制夷,外国人是不会白白帮忙的。李鸿章的死是带着一生遗憾走向坟墓。

在他的手中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万劫不复。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当做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日海军侵略的时候,采取的和解与不战,结果导致邓世昌的壮烈殉国,导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我看老电影《甲午风云》,感觉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味的求和,一味的以夷制夷,一味说大清没有抵抗的能力,导致其惨败。当然,我感觉老电影《甲午风云》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很是片面,把李鸿章演的一无是处,这是对李鸿章不公正的。不过,当时的北洋水师的实力还是雄厚的。遗憾的是当时综合国力、综合水平是落后的,导致了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病危时间,曾作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岸,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不难看出,李鸿章心态是何等的炎凉和悲怆啊!

其五: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

我最早了解梁启超,是从初中时间读《少年中国说》而知的,至今为《少年中国说》里言辞凿凿、气势磅礴、说理透彻、登高振臂呐喊而心潮澎湃,为其强国之梦而感召。有人对其评价为百年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史学家、语文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佛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家和诗词家、新闻出版家和政论家、文物和图书馆学家、地理学家、科普作家……,足见其学问之光,见识之全,涉猎之宽,才学之宏大,不愧为百科全书。梁启超自幼聪颖,四岁即学习《四书》,五岁学习《五经》,六岁就会做对子,七岁开始写文章,九岁更是才思敏捷,十岁阅读《史记》、《汉书》等,十一岁就开上了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真可谓少年中国一昆仑啊。

后来他又拜康有为为师,在万木草堂双剑合璧,也上演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可谓心之太切,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动用光绪皇帝还不见说服慈禧太后。他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时,当时张之洞不了解梁启超,出对子以靠他:“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他沉思片刻,门人进禀,呈上梁启超的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再后”,回答的是滴水不漏,堪称绝对。张之洞暗叹康有为慧眼识才,梁启超非同凡响,一时间名满天下。

后来梁启超与康有为因观点不同,与康分道扬镳。梁启超更是新文化的始作俑者,与五四的关系可概括为“源远流长,千丝万缕”。他在清华大学演讲,引用《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了校训。晚年的梁启超,脱离了政治,开始致力于研究学问。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同年9月9日灵柩安葬在香山墓园。他的生命最后一刻才停止思考,他可谓是在近百年前对于中华民族的互换直到今天也是洪钟巨吕,在我们耳畔回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