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魏都示例

本文已影响 2.16W人  慕白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的车架隆隆驶入平城,在这位年轻皇帝的带领下,这个新生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显示出统一北中国的峥嵘气象。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位于华北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东临燕山山脉,北接蒙古草原,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正是看中了平城的地理优势,北魏天兴元年,道武帝下旨,迁都平城。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当时被称为平城的城市,站立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十字路口。这里是东方游牧民族大迁徙的终点,也是新的中华帝国崛起的起点。

魏都

此后北魏厉兵秣马,积极开疆拓土。草原铁骑从平城出发,穿越“太行八陉”,从晋北高原进入华北平原,最终横扫北方。公元439年,定都平城40年后,在道武帝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北魏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结束了北方中国一百多年的分裂。而在统一北方之后,北魏也开始从游牧慢慢向农耕转变,开始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用汉民族的方式经营自己的国都平城,史载“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开始了大同近一个世纪的王朝都城的历史。

而在今天的大同城北,残存的城墙东侧,暴露出一段夯土墙边缘,考古证实为北魏城墙夯土遗址。残破的城墙,早已退去了昔日的威严,透过厚重的黄土,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建都后的平城,历经六帝七世,代代扩建,形成了周围三十二里,旁开九门的宏伟城市。城内“百垛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一幅盛世气象。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定是高大的明堂,他是古代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可以说是皇家教堂。在北魏王朝以前,明堂一直是代表汉族王朝治国正统学说的政治符号,而在鲜卑民族建立的北魏的首都,发现明堂,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深究的重要事件。

明堂的建立,消弭了汉族士大夫对鲜卑民族的隔阂与偏见,汉族士族豪门纷纷进入北魏政权,来自赵郡和陇西的李氏,来自清河与博陵的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相继登上了北魏王朝的政治舞台,并最终成为了唐代著名的政治集团——“五姓七家”。这些来自中原的世家大族,同江左的王谢一起,撑起了中华民族在这个混乱年代中最后一片文明的天空。鲜卑人在汉文化的边缘小心探索着,与此同时,一次伟大的变革也在悄然而至。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指导下,潜心消化经邦济国之道。在冯太后辅政的19年之中,孝文帝一边学习着知识,一边在心中勾画着一个更加彻底地改革蓝图,一个他的先辈们从来未曾实现的梦想。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他的改革,史称“太和汉化”。他命令鲜卑官员穿汉服、行汉礼、改汉名、与汉族通婚,并率先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元”。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融合就此拉开序幕,为日后隋朝的统一和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将这次汉化改革推向了高潮。

“两朝事业三更梦,百代兴亡一局棋”,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历史,在孝文帝的车驾驶出城门的那一刻,成为了历史的烟云。此后,平城被划为恒州治所。三十年后,即公元524年,北魏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曾经的魏都平城被夷为平地。平城的繁华、平城的宏大,都被历史的黄土所掩埋。不久之后,北魏王朝在一片混乱之中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统一北中国、强盛一时的北魏王朝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平城作为这一王朝近百年都城的历史,却被人们永远铭记。2016年,大同被定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远去千年的辉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御河静静流淌的河水之中,默默倒映着京都耀眼的风华……

大同市前市长耿彦波的《大同赋》中曾这样描述这段历史:“嘎仙洞呼啸而来,席卷天下;拓跋氏异军突起,问鼎中原。皇天后土,山川形胜,巍巍哉帝王霸气,煌煌魏都平城;北魏基业,太和汉化,郁郁乎儒道斯文,赫赫文治武功。武周山开窟造佛,旷世稀声,创天地之大美,前无古人;云冈峪石破天惊,空谷足音,登文化之顶峰,后无来者。吞吐万汇,礼兴乐盛,开启盛唐宏大和声;融铸华夷,师古出新,典章帝都格局精神。”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留给后人的背影却一直引人无限遐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