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渐行渐近

本文已影响 7.8K人  石头

龙应台在《目送》中感叹: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渐行渐近

一位作家说过:“如果你觉得一只鸡蛋好吃,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但是对于人文作品而言,如果不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甚至他的生活情况、感情状况,也许就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到作品的含义。

龙应台坦诚自己不是个好妈妈、不是个好妻子、不是个好女儿,其实对于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始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龙应台近五十岁的时候,面临父亲去世和丈夫提出离婚,当时她的痛苦我无可得知,但字里行间我可以看得出那种哀愁与孤独则真的如“蒲公英的根一样长,而且还沾着湿湿的泥土”。

有一年12月31日的夜晚,一干朋友在欢聚畅谈兴尽而归后,留下她一个人在山上的家里,其中一位朋友打电话安慰她是否孤独,她说:“难道两个人一定会比一个人不孤独?”的确,她这样的人注定无法不孤独,这种孤独实际上是她刻意“选择”的,这种感觉在我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更加强烈!在某些方面,龙应台与梭罗有点类似——就是以关注“政治”而闻名,龙有《野火集》,梭罗有《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木心认为文学应该脱离政治,甚至脱离时代,否则便落于“低俗”。

可是,我反而觉得他们的关注时代的“激进”思想倒是那么亲切自然,它的价值丝毫不亚于那些纯粹的文学艺术。我不知道龙应台是否欣赏梭罗,但他们毫无疑问有一个共同的纽带,那就是爱默生。

龙在纽约读博和工作的时候深受爱默生影响,而梭罗则和当时如日中天的爱默生亦师亦友,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默默无闻的“怪人”梭罗竟然在辞世半个世纪后才得到世人的深刻认识,成为19世纪与爱默生比肩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哲学家。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认识了很多很多人,有一些人的确是渐行渐远,而有一些人则是渐行渐近——如同两段近乎平行的线——渐行渐近而又终不相交。我有一位同学,年近四十竟然重进校园去读博士,这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有些不务正业和好高骛远。

前几天去一中开家长会,和几个同学闲聊,有人说到他和sea,说他俩竟然也都读了博士,颇有些不以为然,可是我对他们如此热衷地谈论孩子期中考试的成绩实在有些无言以对。

他俩这种博士实际与传统的博士不同,传统的博士要么刻苦,读成了书呆子;要么聪明,年少得志,成为青年才俊。而他们则是历经生活的“沧桑”,依然有纯粹的精神追求。但是我也非常理解世人对他们的“误解”,他们的路是风景秀美但人迹罕至的僻野小径,注定会有一个人的孤独,注定会有两难的选择甚至只此一途的“绝境”。可是他们也知道,一定会有一些人与他们同路而行,渐行渐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