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你

本文已影响 1.23W人  暮冬 °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你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你

最近看了一档大型的读信节目,叫做《见字如面》,正好看到的这一期是演员明道读沈从文先生写给张兆和女士的一封情书,先生的情书语字真挚,明道的读信深情款款,即使隔着屏幕,也被感动得无以复加。于是就想多去找一找二人的资料以及爱情证明

沈从文,边地湘西的一个小兵,1923年,在五四运动余波的抛掷下,来到北京。生活的穷困和学历的自卑对刚闯入大城市有着很大影响,他在徐志摩的推荐,胡适的聘用下,去上海中国公学担任了一名讲师。就是在这里,他有了以后要相伴的人—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名门,“合肥四姐妹”的老三,是沈从文的一名学生,追求者甚众。沈从文一份份热烈的情书起初并没有打动张兆和,她甚至去找胡适抗议,胡适从中说和,张兆和只得采取“你写你的,与我无干”的态度,然沈从文凭着一股憨劲儿,继续不断写信。直到1932年沈从文苏州一行,从二姐允和那里曲线救国,再加上张兆和按捺不住好奇仔细阅读了他的来信也有为之倾倒的因素,漫长的求爱终于结束,这个乡下人喝到了一杯“甜酒”。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的印象里你所给的光明,

却慢慢地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人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中人鱼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命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真的是美到极致,我想,大概没有一个女子能拒绝如此热烈痴狂的心吧。但这份爱再浓烈,也敌不过生活这杯苦酒。任何建构于文字与想象中的爱情,一旦进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未必还能尽如人意。更何况,沈从文生来便极富情感,“他呢,是一个血液里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生活里任性习惯太多的人。”高青子的出现,让二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起初看到沈从文出轨,我还是感到很不舒服的,觉得真正爱的不会是这样。但是看到这个一身诗人气质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风暴,我想这大概也是有非常多的无奈吧,他情感的积压太深重了,他自己也说“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情感,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我不忍心再责怪他。

世人评价沈张的婚姻皆褒贬不一,有人说沈从文沉迷于迂腐的文气中不懂担当,也有人说张兆和对沈从文缺乏理解和认可。但不管怎样,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有差异,有争执,有磨合,但也有爱。他们开始为生计而争执,他喜欢收藏古董文物,她却在担忧吃穿的问题。他的天真和她的理性终于在困顿的现实中交锋。他的浪漫主义与生活完全相反,开始怀疑张兆和“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也许起初真的是被那些美丽的信打动,但嫁给他后,还是爱他的,只是她的理性使生活缺少了他期盼的激情。后来的生活才是最大的考验,1948年,他的作品被批为“桃红色文艺”,已经不能书写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他选择搁笔。当全世界都在热烈拥抱新中国的时候,沈从文沉默不语地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世界,拒绝向前迈步。他的不合时宜与张兆和的适应良好俨然就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轨迹。他一度患上了抑郁症,搬到清华园疗养,开始潜心做学术研究。

沈从文去世后,后来张兆和在《家书》的后记中写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他与她之间,本应是才子佳人谱写一段佳话,但却因为各种差异矛盾,总有一丝遗憾。但我仍愿意记得“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你”。

2018.5.25随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