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厕所的前世今生(上)

本文已影响 1.15W人  钱塘丐叟

——演变中的缙云习俗

厕所的前世今生(上)

戏赏厕所对联 :

上联:听雨轩 (男厕所)

下联:悬瀑崖(女厕所)

上:有小便——宜;

下:得大解——脱,

上:畅通上下,

下:调节东西

横批:平衡物欲

上:来前百步紧,

下:走后一身松。

横批:解脱

上:大开方便门口,

下:解决后股堪忧。

横批:众屎之地

上:闷坐急待雷响,

下:轻闻已来泉声。

横批:激浊寻幽

上:最适低吟浅唱,

下:不宜滥炸狂轰。

横批:讲究卫生

上: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

下:清闲一时,即成造化神仙。

横批:此即桃源

上:脚踏黄河两岸手拿机密文件,

下:前拥机枪扫射后有炮火连天.

横批:爽

上:天下英雄豪绅到就俯首称小,

下:世间烈妇淑女来即宽衣解裙 。

横批:天地正气.

对以上的厕所对联,有的朋友认为“不够雅观”,很多朋友则认为“并非俗流”!说实话,按照科学角度分析,这确实是对人与厕所相依共存关系的生动写照。中国自古就有“官急不如尿急!”的说法,足以说明“尿屙之急”是比“当官”还要急,岂非急得压倒一切!退一步说“吃喝拉撒”,也就是如今说的“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生理现象,“拉撒”与“吃喝”是一切生物缺一不可轻重并列的生存之道。不管是英雄豪绅、帝王将相还是贞操烈妇、窈窕淑女,谁都回避不了上厕所“拉撒”这一关。无非是社会潮流与贫富贵贱或民俗风情之异,使厕所各有千秋而已。所以以上的厕所对联,不但比喻生动形象,对仗工整合理,情景交融入木三分。而且有着阐明人类与厕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结生命科学,推崇厕所功能的深刻内涵。实乃难能可贵的“厕所文化”。

厕所——泛指由人类建造专供人类(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进行生理排泄和放置(处理)排泄物的地方。厕所的名称有以前所称的茅房,现在文雅一点的叫洗手间,缙云老年人还是沿用祖宗的规矩称其为“坢缸”。也有外文通用名字叫WC,上厕所也有很多叫“解手”,现代文雅的叫“洗手”、“方便”、“上洗手间”或“上坢缸”。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或“放尿放屙”。西方人把上厕所说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猎”……。 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 在《说文字释》中诠释“厕”字时说,“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厕所的设置完全是为人所方便,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厕所的功能也不断的丰富,现在比较高级的厕所都配备了洗漱功能。

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中国人的观念里,厕所是污秽之处,登不得大雅之堂,是最被人所忽视的。况且在中国人文化观念中,极少对厕所有什么异义,也没有很多人为之仗义执言或为之“主公道,正名分”。就像中国人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论“性”一样,一般都避开这个问题.所以厕所建筑就不可能搞得像模像样富丽堂皇。甚至谈到“厕所”都认为不雅无耻。似乎有“谈虎色变”之阴影。  

殊不知,人类的生理规律导致的厕所,注定是要每天被使用的,哪怕一天仅仅只有一二次,一辈子也不知道应当要用多少次。 尤其是过去中国农业生产中,没有化肥之前,人粪尿是一个肥料的重要来源,因积肥的需求,粪便是很珍贵的,所以厕所就无形之中和粪坑、坢缸、坢桶、马桶等连在一起,是肥料文化中的重头戏,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保驾护航!尽管化肥出现以后,我们的父老乡亲们还是十分吝惜粪便。只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近年紧跟时代步伐在有条件的农村新建房屋,仿效城市格调建起家庭厕所或豪华的卫生间,于是渐渐淡化了几千年农耕文化中与老祖宗相依为命而不可或缺的厕所之前世情缘。

厕所的根源起于“坢桶”。根据缙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有坢桶,哪怕讨饭人也不例外。“坢桶”既是用来出田畈挑坢施肥用,更重要的是放在家里,作为原始的“家庭厕所”。放在家里的坢桶,一般是供家里临时或者夜间小便之用。基本上安放在楼梯下,或墙弄角头或者比较隐蔽的地方。房子宽的人家或许专门有“坢桶间”或“猪栏间”安放,可是也有房子窄小的农家,实在没办法就放在床横头,甚至放在食饭桌旁边或水缸脚、碗介厨横头。有文雅或害羞一些的家庭主妇,会挂一张“坢桶帘”之类遮掩一下,有的就一丝不挂。

记得小时候,一位做木匠的叔公告诉我:他做手艺吃百家饭,什么都得面对。例如某一次给邻村某一个主家做木,主家只有一间房子,东边是猪栏,西边是锅灶,中间放着食饭桌和七七八八的农具之类。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主人家嫂待老师实心实意。点心烧索面卵来款待。一边烧起索面卵叫老师在那里吃,一边又匆匆忙忙坐在食饭桌旁边的坢桶头放屙。她一边“咚一声咚一声”放屙,一边看着木匠老师吃索面卵。老师真的吃不下去,可是不装模作样吃一点,又生怕辜负她的一片盛情,所以尽管想吐还是硬着头皮在吃。主人家嫂以为木匠师傅筷子一挑一挑是索面太燥吃不下,于是大便一歇,一边系裤带一边到灶头盛了大半碗带汤带菜一点的索面汤在背后防不胜防地添加到老师索面碗里,真是使得老师哭笑不得,恶心了几天……。叔公说类似的现象每年都会碰上几家。可是做手艺的人也是无奈得很啊!

农户家里的“坢桶”虽说日夜少不了,但作为农家贮藏“座桶坢(坐在家里便桶所拉的大便)”、“真尿(小便)”、“坢缸水”和拉大便的去处,终究还是非“坢缸”莫属。它是现代厕所的前身和曾用名。它和“坢桶”一样,家家户户不可或缺。农村的“坢缸”五花八门形式众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仰天坢缸”、“观音铺”、“坢缸屋”和“集体坢池”等三四类。

“仰天坢缸”,顾名思义是没有搭棚,没有遮盖,粪便朝天的最简易的“坢缸”,主要给主人装“坐桶坢”、“真尿”、“坢缸水”用,但也有的主家在上面搁几块“棺材板”就跨在上面大便。不过有些少媳妇大姑娘害羞,也不一定会蹲在上面解手召引笑话,宁愿最臭也要躲在家里的坢桶酿“座桶坢”。

“观音铺”,就是主家在“半缸”的上面用几根简易的木头搭成脚大顶尖的,一边开有门口的锥形棚架,再用“茅草先”或“稻秆先”盖上去,并在棚里的“坢缸”上面做上木头“坐馬”,盖上“坢缸踏板”,人们可以坐在“坐馬”上解手。这样不管天晴落雨都可以任意解手。人坐在里面,酷似观音坐镇一样,故称“观音铺”。有的主家怕在大路边过往行人多而害羞,也会在门口挂上旧草席、稻秆先之类遮羞一下。比“仰天半缸”要高档得多了。当然,有“观音铺”的家庭一般多会“上坢缸”解手,而很少会在家里酿“座桶坢”了。

“坢缸屋”,就是坢缸上面盖有瓦片的简易小矮屋,根据地点和“坢缸基”情况,有的单家独户,有的几户人联建,它起码三面有墙,有的四面有墙,开有门口,它是那个年代比较高等的“坢缸”了。虽然没有男女之分,但是往往“上坢缸”时几个家庭主妇忙了一天不期而遇,你提着灯笼,我点着松明碰在一起,各自坐在自己的“坐馬”上,一边解手一边聊聊你家儿子孝顺,我家的猪吃了几千斤番茹还长不大白白养……之家常。或者诉说哪家寡妇“有人”,与谁“归出”,哪家媳妇“有课(去)”几个月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朴素的民俗交流。

“集体坢池”是集体化时期,每个生产队基本上都建有过的公共财产。但没有“坐马”,算不上公共场所。那年代,一是怕生产队里临时收不起粪便,万一集体要用时难为无米之炊,二是“社员”为了多投肥料多分肥料粮,多得报酬,或怕冬天农闲时私人半缸满了,没地方储藏。所以“集体坢池”应运而生。“集体坢池”是盖有矮屋,并在屋内挖一个大池,再用黄金坭和石灰调配好夯坚实的大池,可以容纳几百担坢。在集体化时期也曾一度走红,病因集体“验坢、收坢”滋生出不少争吵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到来,“集体坢池”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土崩瓦解,退出父老乡亲的熟悉视野。

原创 钱塘丐叟 应子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