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

本文已影响 1.5W人  坐红楼看西厢

这个冬天才开始,一场雨,一阵风,便觉周身都是寒意。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

喜欢慢节奏的慢生活,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悠闲的西南小镇里。家乡的冬天更冷,早上出门,便是漫天的大雾,看不见十米外的东西。记忆中,最喜便是寻一小店吃面。借那油亮的辣子面,活生生激出一身热汗。

于是工作之余便大街小巷的找吃面的地方,终于在一个僻静的巷子里找到一家成都面馆。

一天,闲来无事,便想起吃面的事来。

走进面馆的那一刻,心里就感觉到温暖。不仅是老乡的原因,因为我看到那些正吃面的顾客额头上正冒着热气,闻着那飘来的辣子味道,感觉周身都是一热。

随意一坐,一会儿面就上来了,很有些亟不可待的样子,不是饿了,真是想这口。桌上正好有辣子,就装一精致的玻璃小罐里,自取。这正好遂了我的心意,自是不客气。放辣子的时候就把同桌给惊了。我不以为意地淡然一笑。

面到了嘴里,全身马上感到一股热气散发开来。辣子的味道一直顺流而下,直到肚子里到心里,整个胃部都感觉火辣辣的。面吃到一半,全身都在冒汗,脸上额头上都是汗水,手脚也都暖和起来。付钱的时候,老板问我够不够辣。我边擦汗边说够辣……

走出小店,外面一阵冷风吹来,十分的快意。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入肺里,边走边回味刚才吃面的情景。

不知道是心里作用还是啥其它原因,辣是过瘾了,但总感觉,还是没有老家十字路口的曹二姐的面好吃。这种感觉在我走过的很多地方都有。不知道是水土不一样,种出来的麦子有区别,还是煮面的水有区别。又或者是调味的方法、羹汤的调制等的原因。

这就不得不想起老家那一碗要命的面来。

老家的面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自然风干面,一般家庭用。一种是湿面,不风干,即绞即煮食。面又分粗、细、宽。小面馆里十有八九都是用湿面,湿面会在和面时加一点食用碱,为的是不混汤。做面也是有讲究的,和面时间要久,水要不多不少,多则面软,少则面缺乏韧性,煮出来软塌塌的。和好面是第一步,绞面时要多几次和版,绞出来的面才有筋道。煮面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待水翻天开了方可下面,这时需保持火旺,一股火把锅里再次烧开。不然面就有些粘连,影响口感。

一碗好面,更是离不开好汤。煮面时在水下锅后就要调碗。面馆里一般大骨汤、鸡汤这两种最常见。大骨汤一般没啥特别,鸡汤就有东西了,里面有鸡肉、当归、扁豆等,大火烧开,小伙文炖。让鸡肉和配料都慢慢发出香味。辣子,不是很辣的那一种。

是当地一种不大不小的辣椒。秋天里等辣椒红了,收晒在坝子上,待干了以后,磨成很粗的辣椒面。有工夫的话,可以在柴火上烤干,然后用石臼捣成细末,那就更香。还有清油也是必不可少的,(油菜籽榨出来的油)一般倒多于辣椒面两倍的清油在锅里烧沸,略凉一阵之后,渐次倒入装辣椒面的碗里,能听见油和辣椒面接触时发出“兹兹”的声音。

这样一碗油亮喷香的辣子便做成了。但是,辣子里是不能放盐和沾水的,那样子的话,过不了几天就会长霉。刚做好的辣子不要急着就吃,要味道好,还得等两天,让辣椒面把油喝饱。那时才是最好味的时候。

有句老话——麦子无血,下锅就吃得。根据个人的喜好软硬均可,只是在煮面的时间上控制即可。

最后一关,盛面的碗需大一点,汤要宽。两份汤一份面最合适。不管是大骨汤还是鸡汤都可以根据个人喜欢调成红汤或者清汤。

这样的面时常还会搭配上一些时鲜小菜的叶子,豌豆尖,绿豆芽等。然后再把细碎的葱花、香菜撒上几颗。

在大冬天里,这样的一碗泛着红亮油汤,浮着些许青绿的葱花,冒着热气,各种香味一起往你鼻孔里钻的面,摆在你面前,你还能稳得住?反正我是稳不住了。

想来都是口水长流啊。可是,身处异乡,暂时是没有机会吃到那样子的面了。只是不知道,那小镇的十字路口,曹二姐是不是还在拐角处卖面。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随意地在大街上走着。心里想着老家的面,又开始纠结起来——今年到底要不要回家过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