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梁祝》的几点考证

本文已影响 2.65W人  手心里的温暖

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其艺术取材于古代民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故事。此二人是书塾里的一对同窗好友,祝英台先前是女扮男装。梁上伯不知道,二人以“兄弟”相称。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梁祝》的几点考证

事情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二人长时间交往,在感情方面产生了依赖。如果依据常理,这二人是可以走到一起的,可是在当时婚姻制度讲求“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这却是很难的。因为祝英台是员外之女,而梁山伯却是一个平常人家的子弟。

后来祝员外把祝英台许配给了别人,可是祝英台此时已经喜欢上了梁山伯。谁都知道那时候的婚姻恋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这一举措无疑是活生生拆散了这一对鸳鸯。

梁山伯知道事情所有真相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祝英台也是很喜欢。他茶不思,饭不想,最终得病在床,不久就在愁苦中死去。故事的发展也很有传奇色彩,就在祝英台出嫁的那天,她途经梁山伯的墓。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看到后就想起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而此时却是“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凉,放声大哭起来。越来越伤心,最后有一种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可以相守的想法。就在这时,那个坟墓突然奇迹般地裂开了,

祝英台就跳了进去。裂缝闭合,不一会儿又裂开,从里面飞出了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人们便认为这一对蝴蝶是他们幻化成的。

这个故事很凄美,也很哀伤。照理说以此而获得灵感的乐曲也是很悲凉,应该以凄凉,哀伤的旋律贯穿全曲始终。可是事情并非如此,全曲就有好几处欢快格调。不管是大小提琴合奏,还是钢琴独奏,都是如此。可见这是创作者的安排,但是为什么悲凉的故事中要有欢快地韵律?这好像与常理不相符合,我一直很喜欢听古典音乐,尤其是《梁祝》,听了也许有上千次了。但是每次听到那几处欢快旋律我就很不明白,尤其不明白创作者的真正用意。

一次和好朋友听唱片,我就很刻意注意了一下《梁祝》那几处欢快旋律。听着听着就想起了以前叫我诗歌创作和散文习作的先生说“大凡物极必反,一件事物,一件事,一但发展到它的极限后就会像相反方向发展”。他讲的是文学创作,但是好像用来解释音乐创作立意也可以。

我们以前有“乐极生悲”一说,当然也就有“悲极生乐”。人的感情也有“喜极而泣”这一说法,这些都符合事物常理,也符合哲学原理。

这么说来用这些原理解释《梁祝》乐曲中悲喜旋律交叉运用的创作立意,就很清楚了。全曲主旋律是悲,中间的欢快旋律我们可以用“悲极生乐”来解释。其中交叉运用我们可以认为是“悲极生乐,乐极生悲”,是为了是乐曲更有感染和影响力。

梁祝的故事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曲子,都很有名。我不知是谁影响了谁,还是谁衬托谁。我想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衬托吧。只不过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都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与其它艺术作品,艺术形式本质是相同的。

在这篇文字里,我就是提出我对乐曲中悲喜旋律交叉运用手法的看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限于学识有限,必不能面面俱到,句句得体。还希望各位看客多多包涵,多多指证才好。在此,我先谢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