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书,给我带来了什么

本文已影响 3.11K人  来自90年代的人

好久没有记随笔了,上次记随笔那还是在校时,后来踏入了浮躁的社会,每天为工作的事情,生活的事情——裸露点说呢就是为了钱的事儿,闹得忧心忡忡焦头烂额,也就不曾思考过梦幻的人生和那遥不可及的理想。直到体验过银行工作中忧心挠首的绝望并毅然辞职后,这才开始重新考虑这一人生重要问题————职业与生活 。才开始了长达半年的万里路万卷书计划。这其中游历过后是看大量纪录片,把纪录片看遍过后就开始了系统的读新领域读物,了解不同类型“书呆子”的精神世界。

书,给我带来了什么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没能找到半点金半块玉,倒是把人给整迷糊了~ 那就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尤其是上大学以后,对于那些 “马哲思修毛概近代史”那些东西的学习,让我开始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竟颇为怀疑。读书是为自己读的还是为马克思读的?

带着这个疑问我曾想,高中学的就是文科知识,就高中政治学里边就把 大学这几门公共课吃得干干净净的了,高中嘛因为分科学习倒不觉得学马克思主义考毛泽东思想有啥特殊意义,毕竟读大学,参加高考,没不选数理化,也不适合再读经史子集 四书五经之类的前现代知识 国家选拔人才总得要考核点什么吧!读大学之后发现所有人不分专业院系年级,都要学,都必考,即凡高等教育都免不了思想教育。当然,进入大学后也在《安全教育》课程上了解到了洗脑这种思想控制手段,而眼下的这几门所有人都必须学的东西,似乎也与洗脑二字,有啥特别的关系。当时的我,就是这么偏执地觉得着。

然而大学生活精彩就精彩在于它除了每天8节课(事实上几乎没有哪天8节课能满编[em]e120[/em])之外,刨开睡觉那8小时(事实上都不足8小时[em]e113[/em])剩下的8小时是自由支配的。于是呢,有条件的可以玩点儿刺激,有缘分的可以谈谈恋爱,有精力的可以做做兼职,有兴趣的可以玩玩游戏, 而我就是那个有精力也有过一段缘分的人,谈过一场恋爱(这里并不多说)重点说说兼职和旅行。

我在大学期间兼职很多次,做过服务员,做过广告,发过传单,搞过销售,做过家政。这些经历让我跟形形色色的社会人打过交道,形成了自信而外向的性格,同时童年的艰苦生活形成的坚毅品质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更集中的发挥与展现。最集中的展现是2015年春节前夕的那次跨6省的单车骑行。这些在校期间在外经历让我学到的知识远远比在学校里几本书学到的多得多也更加实用。现学现用肯定比读课本更加可靠,而行万里路终究要比读万卷书更有收获嘛。于是这种用实践检验出的认识更坚实的武装了我的大脑,对于书,并不那么迷信了。所以大学毕业后一本书也没有带走,全部留在了校园,只把书里的精髓留在了脑子里跟毕业证一起捆绑打包带出了大学校园~

然而社会跟大学完全就不是一类情况。在大学,只要你认真学习了,考试基本能过,只要你肯出来兼职,你就可以在校园里混得很牛,至少你可以成为许多人仰慕的对象,因为你可以不用找家里讨就可以有足够支配的钱。 可社会毕竟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在想办法从别人口袋里弄点儿收入,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只要你想你愿意付出劳动你就可以过得更好,因为相对于周围人,大家都跟你一样儿在努力,而你并不是只要努力了就有收获就能提高生活品质。 要想提高生活品质,一切还得看你创收的效率。

事实上,在我这种江湖小虾初出社会的时候,效率二字,我可是无法企及的。累也累了,苦也苦了,可是呢,前一年的社会劳动让我心力交瘁,就算精力再旺盛,在更加膨胀的心气儿面前精力是越来越不够用,直到职业道路越走越窄而被迫辞职,于是开始重新为职业做规划……

先是五月的18城串游,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它繁华都市的发展状况及工作前景,继而就是回成都学习收看了两百多集的不同类型纪录片,一是放松了心情,二来为后面的新领域学习提供了广泛的案例素材。在此之前,我完全是一本书很难读到尾,除非是课本,在此之后的书,无论篇幅基本都是从头读到尾,除非那书与之前的书同质化太严重。

几经波折书终于成了伴我最亲密的朋友,和它交流,琐事杂事无聊事那些影响心情的可以尽抛一边,家事国事天下事很多值得推敲的事尽在眼底。而毕业那会儿,对于学习我也深有触动,触动在于对于未知的世界,对于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的深刻认识烙入心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式落入实际行动中。而如今的我,精神更深入的是一本又一本不同类型的开脑洞长见识的书,并有时间有精力畅游其中,抛开一切现实烦忧,跟智者的脚步去探讨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曾经听过也相信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曾认可过“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曾在工作中扼腕叹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书的认识,我也是有着几种决然不同的认识并彼此相互转换。直到工作受挫了,心态平静了,再开始看书,融入书里面去,笑着从书里面走到生活中来……用新学到的推理方法猜准了国家政策方针走向,乐由心起;用书里面的人物坎坷故事看到了将来可能的趣味人生,笑从中来。书,给予了我真正的自信。

可能马上就有人开始担忧了,这样看下去人会不会成为书呆子噢?我倒觉得不会。因为我看的不同的书都属于不同的科学分析范畴,里面并没有精彩剧情和动人的人设情节,毕竟那些书并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本论文集和史实札记。因为不会死死抱着同一类书籍一阵乱啃,所以不会僵化进某一种空洞的理论思想中,又因为有实际工作任务还得完成,所以才不太可能陷进书本条条框框里面。除非现在这种忙时工作闲时阅读的平衡被打破。

关于书,小的时候看的是童话和寓言,看完后明白了许多后来称为“鸡汤”的大道理,有种顿悟的感觉,或者看着动人的剧情宣泄着自己的同情心亦或是塑造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后来证实,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而这并不用你哭着对我说)那是儿时的快乐。逐渐长大后,关于书的故事就更多的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艰苦奋斗为理想而读书的青葱岁月了,如果说小时侯的寓言童话那是甜,那中学时代的瓶瓶罐罐电压电阻基因染色体 和那些分分合合法律法规赤道地球仪 等全部抽象化的课程知识那就叫苦。

当然酸的书在大学里,辣在书在社会上。大学里手里的书仅仅成了我上课以及下课的标志而已,书往教学楼方向形成的向量那叫上课,书往寝室方向形成的向量那叫下课。而在书的掩护下去图书馆自习室待着的那整个过程那无疑是酸溜溜的,毕竟男生去图书馆多半是因为某个人,也正是因为这事儿,让书在大学带给我的感觉那是酸。而至于辣,却是因为从大学出来后所面临的变幻莫测的市场让人招架不住想逃。对于社会知识你想现学现卖也没人能给画个重点泄个题借缕光来个参考啥的。市场上的交易,办公司里的竞争也没有个《五年职场三年模拟》让你训练,也没有真题让你适应,撸起袖子就是干,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仅没有彩排,连个节目进度都没有,一切由你自由发挥,而每每见完客户回来都只能埋怨自己事前准备没做好,书没读够。 可是哪有时间再看些相关的社交书籍呢?即使有周末又该看哪一类呢?即使看了又能怎样把一本本书变成盖章签字的合同单呢? 无能为力,只知道书读太少,实践太少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等到没有业绩压力的时候(离职后)再能多看一本就多看一本。

只知道该多看一本书,可多看一本书又能给我带来些啥好处呢?

多看一本书,给我真正带来的好处是多了一套分析方法,排除了一种潜在的失败可能;多看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多了是一种逻辑思路,引来了一束通向成功的希望之光;多读一本书,给我真正带来的好处是多了一些参照标准,纠正了许多自以为是的盲目乐观;多读一本书,给我真正带来的好处是多了一类价值取向,解开了禁锢已久的思想束缚。

就如房价问题,普通人会根据之前的走势判断,肯定会一路飙升,如果你是普通人,你只是多读了一些关于价值规律的书,你会觉得房价一定不会无限制的持续上涨,如果你又多读了一类社会学书籍,你会考虑,在将来房价这事物也许并不会存在,如果你又多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参考当下的国情分析,也许你会想着即使低价你也要马上卖掉手头多出的那套房子……

只从一个维度什么也确定不了,从两个维度能确定一条直线,从三个维度能确定空间上的一个点,从四个维度就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事物。 我们谁都会对未来有所判断,有的人判断得更精确,有的人判断则完全是凭心情瞎蒙,如同刚刚所讲的房价问题,你如果知识面单一,你一定不可能预测准未来房价趋势,而如果你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各方面各领域上分析 房价在未来会的指向最终指向同一个状态,那你的这个结论,或许90%正确。当然,前提是你所分析的数据真实可靠。

书中有没有颜如玉我不知道,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点我是确信不疑的,当然,我的这栋黄金屋啥时候获得我并不知道,毕竟学识有限,但我知道,每一个热爱学习终生学习的人最终都能从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而属于你的黄金屋,该到哪儿去寻找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