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故乡的焰火

本文已影响 1.5W人  渔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饥荒过后经济好转,文化生活又恢复了繁荣,且比五十年代还更丰富多彩。自六三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在县政府旁边的人民广场都要放焰火。那个焰火不是现在所看见的焰火,那是直径约两米,厚约一米多的圆圆的特殊的​焰火。是由本城中有名的纸扎艺人——赵癞子制作的,制作焰火前前后后需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早在过年以前就开始制作了。

故乡的焰火

赵癞子是他的绰号,其实并没有癞子,也许是过去长过癞子,不得而知。赵癞子那时候好像就是五十多岁了。开 一家纸扎店,平时就是扎花圈及制作布置灵堂的用品,逢年过节就制作一些节日用品,做脸壳(面具主要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小娃娃的玩具等等。

他的生意特别兴旺的时候就是过年那段时间,从冬腊月就开始忙起,直到过了元宵节才能消停。那几年每逢过年都要玩龙舞狮,还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城里每个居委会和大点的单位都组织的有宣传队,从城里的这条街玩到那条街,还要到各机关单位拜年,除了舞龙舞狮和歌舞,还有扮蚌壳,扮鲤鱼,扮乌龟,扮蝴蝶的偶像,游乐队伍里还有踩高桥,打莲湘,划彩船的小队。于是赵癞子从腊月里就要忙起,门口堆了大堆的竹子和竹篾。扎龙头龙尾,扎狮子,这几样最费时间和精力,此外扎灯笼,扎大头和尚,扎蚌壳,扎鲤鱼,扎乌龟,扎彩船,……等等,用竹篾扎出胚架,外面再蒙上白纸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出所需要的花纹图案,扎出来的东西活灵活现,很逼真。大头和尚品种多,大小都有,小的只有拳头那么大,只能戴在手上玩,大的有脸盆那么大,圆圆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巴笑的像月亮弯弯,样子逼真又滑稽,望到就令人忍不住好笑!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白天赵癞子就找人在广场的中央高高地竖了两根木杆,高约十多米。两根木杆顶上又横着绑了一根木杆。

吃过晚饭,全城男女老少陆陆续续都赶往广场​,看赵癞子放焰火。

大约八点钟的时候,​两个人抬着赵癞子制作的焰火来了,赵癞子拿着一绳子跟在后面。广场上立刻就沸腾起来:“来了,来了!……!”焰火抬到搭好的架子下,赵癞子就解开绳子指挥人爬上木架顶端,把焰火拉上去,吊在横杆上。一切准备就绪,昏暗的广场上黑压压尽是人,人声嘈杂,大家都望着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赵癞子,赵癞子站在焰火架子下,焰火的引线拿在他手上,此刻他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自己精心制作的焰火就要亮相了,好不好,精彩不精彩马上就要见分晓!最后再看看没什么问题了,于是就摸出打火机,嗤……焰火的引线点燃了,只见一条细细的火蛇往上窜去。

引线燃到大约一半的时候,就在空中燃出一个方框,又由框的下边燃出来四个金色的大字字“元宵快乐”,引线继续往上燃,燃到那个大圆盘时,随着鞭炮声,圆盘就放下来一层,明亮耀眼的灯火中,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场景,唐僧骑着白龙马,孙悟空驾着跟头云,沙僧挑着行李,猪八戒肩上㧯着钉钯,圆盘不停地转动,就好像师徒四人真的是行走在取经的路上!

第一层燃完了随着鞭炮声第二层​又放下来了,第二层是孙悟空打白骨精,孙悟空手举金箍棒飞身跃起,白骨精在前面仓惶奔跑逃命,随着圆盘转动,场景十分逼真!

第二层燃完了,随着鞭炮声第三层又放了出来,这一层是悟空师徒四人过火焰山,中间是用纸画的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师徒四人行走在烈火​燃烧的火焰山下,……。

焰火一般都是十层,最后就是两只孔明灯,当两只孔明灯飞起,徐徐飘向高高的夜空,焰火就结束了​。

每年焰火的内容不一样,印象较深的就是西游记里的故事

现在看,那种焰火可能不怎么吸引人了,但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现代娱乐活动,只有广播和电影的时代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大享受。

六六年文革开始,赵癞子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他的纸扎店属于四旧被砸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放过焰火。文革中赵癞子去世,他扎焰火的手艺从此失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