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孩子,你怎么了?

本文已影响 6.7K人  深溪老人

大约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都会发出同一种声音:

孩子,你怎么了?

一位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儿子路过玩具店前,儿子指着一件喜欢的玩具说:“妈妈,你给我买那个玩具!”妈妈说:“不,家里已经有这种玩具了。”在请求与应求之间来回拉锯,各不妥协,结果孩子倒在地上哭着耍赖。恰好外婆走了过来,边去拉孙子边说:“……”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放学贪玩到晚上十点才回家,父亲待孩子吃完饭,要求他把作业做完,孩子说:“都快十一点了,要睡觉了。”父亲不允许,孩子坚决不做,相互争执互不退让,孩子大声吵嚷着拉开门要玩出走,刚好碰上下夜班回家的母亲。母亲拉着了孩子,问:“……”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得了感冒,妈妈要他吃药,孩子坚决不吃,倒在地上撒泼,刚好来看孙子的爷爷进得门来,还未弄明情况,便对着孙子说:“……”

不言而明,在这几种情况下,都会有同一句话:“孩子,你怎么了?”值得玩味的是,问话人所想得到的回应一般是什么原因什么事情惹孩子不高兴了,以至于闹气撒泼,却很少人事后来一次深层次的追问:“孩子,你怎么了?”而此问应有的回应大致应该是:怎么就成这副德行了?什么德行?拿哭当武器,拿撒泼耍赖相要挟。

太熟悉的句子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本善”是个哲学命题,扯不清,此处也无需扯清,但是“性相近”倒是恰如其分。初生之婴,清一色懵懂无意识,都是“很乖”。而要命是是“习相远”,习者,习性也。当初都是“很乖”,怎么就习性渐渐有差距了呢?却原来源之于“教之道”。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现在的娃娃,养得起,不一定教得好。这里怕只能说一个小话题:启蒙。不要以为孩子的教育只需交给老师就是了,其实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道理人人都懂,可要做得优秀又有几人?难就难在这是心性的启蒙,到底怎么做,孩子的心性才健康成长。

大人们常用“不要老惯着”这一说法规劝那些一味将就他人的人,对于孩子情性的诱导又何尝不是这样。问题是说“不惯着”可实际做的时候就是要偏向“惯着”,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里割去溺爱,培植真爱。溺爱是只关注孩子心里欲望,心里喜乐,忽略了不顾合不合理一味满足之后的结果是什么,“老惯着”因爱迷失方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情性发展的走向。要不到玩具就撒泼,老惯着下去,要不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怎么样呢?玩耍可以任性,要求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耍赖,老惯着下去,岂不是因满足自己的兴趣就可以玩忽职守?该吃的药不吃,老惯着下去,岂不是明知脚下是悬崖还不知勒马?老百姓有谚:“小偷针,大偷金。”从“偷针”到“偷金”之间,都是“老惯着”惹的祸。真爱,关注的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方向。这一点,要从孩子启蒙开始,当孩子第一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就要循循善诱,并且持之以恒,直到孩子走向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