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说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1)

本文已影响 1.77W人 

说到这个“施”字,当然它不是孤立的,至少应当有三个方面,一为施者,二为所施之物,三为所施对象,三者缺一不可,不然“施”的这个所为,就不成立,这个道理很简单。

说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1)

比如俺亲自想一个官职,你施给俺了,你就是施者,施给俺的官职就是所施之物,俺呢,就是那个所施的对象,你这一施,俺定然好生快活。但是那官职是能随便乱施的么?如果可以如此去施,哈哈,那你就是在助“贪”,而且问题还远非如此简单,那就太验证了“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祸害”这句话了,同时会把更多的事搞乱的,绝对会比给蓝球运动员一人发一个蓝球让他们上场去的景象要乱得多。

整个社会的所有方方面面都会让人目瞪口呆的,俺如果真的对你提出这个要求,你就不能“菩萨低眉”了,而应当是“金刚怒目”方为妥当。所以么,“施”这个东西虽然非常好,但也不是乱施的,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施”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如此这般地去打比方,那又会把话头说起来很复杂的了,俺们现在姑且把这门大学问也放到一边去,假定“施”得很合理。

俺现在亲自想吃一个苹果,你正好有一筐,顺便给俺一个,“施者”有了,就是你,“被施者”有了,就是俺,“所施之物”也有了,就是苹果。施苹果比施官衔这事就合理多了,你给俺就给俺了,忘了是你给的,忘了给的是俺,忘了给俺的是一个苹果,也就是说,对你来讲,什么事也没发生,无施者,无被施,无所施,这便基本接近“三轮体空”的意思。

但是事情能那么简单么?你在俺最为需要的时候,给了俺一个苹果,让俺有了维生素而得以活了命,那绝对是帮了俺大忙啊,俺却想一笔勾销你的功劳,这是何等的气人之事啊,天下没有理可讲了么,哼,于是乎你对人心之不古大加感慨,甚至有很多理由以后再也不去施舍,或者当然更有理由让俺加倍偿还,如果俺就是不偿还,你完全有理由因为俺的忘恩负义对俺大打出手,甚至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使矛盾冲突逐步升级,因而转换成一部非常跌宕起伏而又极为离奇的起承转合的世界名剧,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俺可不是在危言耸听哦,这里还仅仅是在说你,俺的心态还没有说到呢,俺当时那么需要苹果,你有满满一筐耶,却只给俺一个,真个是悭吝也,而且给俺的那个苹果会不会是筐里最小的呢,有必要把你自己宣扬的那么好吗,古人早就说了“施恩不图报”,你这一点小事还记在心上,你太小人了吧你,再说了,你把苹果递给俺时的那个眼神让俺好生伤自尊啊,不就一个苹果么,切!——唉,世界上节外生枝的事就是这么多啊,细分起来,“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全在里面了,但是其中贪的要素是最为先导的,俺也不细分这里面的贪境了。

现在俺们假定这些个节外生枝的事都没有,而且把俺这个“被施者”也放到一边去,单说你这个施给俺苹果的“施者”,你如果能够“三轮体空”了,你的境界就好生了得啦,基本上从你这方面来说,很多节外生枝的事就不会发生了。哈哈,瞧你一脸委屈的那个样儿,俺都有些个不好意思让你“三轮体空”了。唉,为了让你宽宽心,俺这里要特别交待一下,作为“被施”的俺,当然不能非得让你去“三轮体空”不可,然后俺就万事大吉了,不然那真个是忘恩负义之徒了也,如果都遇上俺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谁敢去“施”呢。

所以吧,对于一个比较高尚的人来说,你关键时候给的那只苹果,他是不应该忘记的,但是吧,如果你给了苹果以后你自己就忘记了,你就更高尚。如此强调过以后,施给俺一个苹果的你心里好受些了么?那么好,你就可以静下心来体悟一番“三轮体空”的妙处了,至于怎么体会,妙处是甚,俺也不说了,你自己去体会可也。

俺只提示一点,如果你真的是君子,给俺吃过那个苹果以后,心里面“君子坦荡荡”的概念也是没有的,“雁过长空,风来竹面”嘛,古人之所以提到这个“君子坦荡荡”,那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为了让俺们有一个参照的目标。正如做气功的人,功夫做到一定的时候,比如吕纯阳——也就是八仙里的吕洞宾——他的体会就是,“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里的“降心为不为”,又基本是释尊所说《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样的意思,顺便说一下,吕纯阳是俺们唐朝时期的一个儒释道三者在其身上实现了三通的人,他的《百字铭》,如果你研究透了,也能通到《心经》这边来,他并不只是神话中的人物,在俺们中国古代真正的大儒大道之人决不排斥佛学而固步自封,换句话说,儒释道三者可以互相诠释的地方那真的是太多了。

当然儒释道这三者,如果试着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讲,从最为直接的来源来说,那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体的同,同在哪几个大的方面,异又异在哪几个大的方面,这些个东西俺亲自有些把握不住,不过也不妨碍顺便把话头丢在这里请朋友们思考一下。俺这里所说的思考,也最好不要先带着某个框子进去找论据,直正的思考,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三者通通吃透,然后再跳出来去“观”,如此才可能得出比较“自在”的结论来。

不过孔子和老子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办,追根究源就那几本书,孔子的以“礼”为核心的“中庸”、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虽各有侧重点的不同,但也不是绝对的,而且他们的来源,恐怕都与俺们大中华的《易》脱不了干系,而释尊的佛学,仅从最为直接的书面内容《经律论》当中的《经》来说,那就也是很庞大的量了,不过应当不是没有办法,什么办法呢,俺也亲自不知,不过俺以为如果仅从处理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中透出来的“慈悲”两字是不难看出来的,再就是从“心要法门”入手。其实孔子的“中庸”,也绝对不是俺们平常生活中很庸俗地理解的纯粹的调和论,他的孙子子思提出的“致中和”才是最为关键的,当然老子的“无为”也绝对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那些不合于道的事,不然他还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等等一系列和告诉俺们“上善若水”之类的道理作甚。

也就是说,孔子的“中庸”和老子的“无为”,它们的内核,也都有一个从“心要法门”入手的问题。这个心要法门,就应当是《易》里面概括出的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只不过到了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关系纷呈出的现象要比孔子所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上古时期复杂的多了,这些个思想家们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且他们的“悲愍心”又特别的重,所以他们就“亲自”去思考怎样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了,其中就出现了方法论上的差异,但都是在试图通过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或者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去解决内心的和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社会的和谐问题。释尊当然也不例外,他首先思考的其实也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应当是什么,然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总之他们都是在努力地以自己的理解去建立他们自己以为应当相对合理的社会秩序,并且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俺们从这些方面去看待他们,俺们可能就会“哦”地一声恍然大悟般地明白了他们的学问为什么越到后来的发展越是盘根错节,乃至根深叶茂到无处不在的地步,这才是他们的学问的生命力之所在,他们都是在从根子上考虑问题,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地繁衍出更多的学问。

所以俺亲自一再说,冬天就是四季的根,来年的春暖花开绝不是去年春天的简单重复,这是“苟日新,日日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创新。这里俺们还可以顺便举一个例子,比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列宁也好,毛泽东也好,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这一点,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比如俺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绝对有用的,而且毛泽东当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不然俺们无产阶级能够“从农村包围城市”,在那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年代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么?

而且在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时,又根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坚决地站在团结合作一致对外全力抗日的最前沿,再然后,又回过头来解决阶级矛盾,“宜将剩勇追穷寇”,把代表封建买办资本主义利益的蒋家王朝撵到台湾那个小岛上去了,那个时候,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观自在”功夫好生了得,所以他是俺们的“伟大领袖”,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但是,文革十年浩劫,大家也都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观自在”的功夫“退转”了,这个核心就出了问题。

于是乎,俺们清醒过来以后,大家又去找核心,结果一直在政治生涯中起起伏伏中没有停止思考的邓小平同志找到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这一点才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和基本点,基于这一点的认识,俺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了,俺们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了。这里面问题的关键不是马克思主义在变来变去的,而是俺们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认识,到里面找根子,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那个时期的“实事求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点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组矛盾的问题又是这个时期的“实事求是”,这才是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关键,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根究源,而不是让阶级斗争这根当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长出来的很粗的枝干去拚命地发展,发展到最后俺们就忘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根在哪里了,当初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是主要任务?

就是为了让俺们无产阶级彻底摆脱当初的极为不和谐的生存环境,要解决生产关系当中的突出矛盾呗,现在俺们自己都当家作主了,还斗来斗去的作甚,“发展是硬道理”嘛,虽然当时“拨乱反正”以后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发展经验,但是俺们“摸着石头过河”也得发展嘛,摸来摸去,就摸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也。

所以俺们马克思主义者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反“观”而后才能“自在”的问题,这一反观自在,俺们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俺亲自感叹“观自在”这事还真个好生了得。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这样,如果不去通过反观而获自在,那么失败怎的会变化为成功他娘呢,所以俺亲自对“观自在”好生服贴。

通过上面俺们把“三轮体空”大体意思有了一个了解,然后俺又或多或少地略为发挥了一些心得,但俺亲自以为不算跑题,俺们现在可以回到“不着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这里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