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美的历程》读后感——中国人的根与骄傲

本文已影响 2.52K人  空局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于1981年3月初次出版,从高中即有人介绍此书于我,今日才有幸读完全本,而有些格外引起共鸣的章节不禁反复阅读,深感温故知新之理。

《美的历程》读后感——中国人的根与骄傲

上溯旧石器时代,人类尚未开化,如同刚刚睁开眼认识世界的婴孩,对孕育他们的大自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崇拜与敬畏。神秘古老的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是这个时期艺术的主要体现,虽然具体地形式已然不可考,但是从后世流传的瑰丽的传说可窥见一斑。而我们从考古出土的陶器中认识了这种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作者由此指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有意味的形式”,并且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贯穿了中国千年的艺术史。

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也正是这“有意味的形式”,在第一章,第八章,以及中间的一些章节,作者都给予了其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解释,“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已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作者在后面也提到,正因为有特定社会历史内容赋予其意义,这种形式才与众不同,能够传承下来,而不真正地被淘汰,并且可以作为更多思想情感的载体。

中国的艺术文化从原始的图腾歌舞起步,经历了青铜饕餮的夏商周,理性精神的先秦,浪漫主义的楚汉,玄妙高雅的魏晋风度,绚烂至极的盛唐之音,承上启下的中唐文艺,宋元的山水意境,最终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作者不单谈艺术,还谈历史,因为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不是玄妙的气运,而是时代的发展牵引着艺术的潮流蜿蜒辗转,在诗歌,雕塑,绘画等等方面绽放瑰丽绚烂的花朵。在皇皇盛世,或许有华丽的赞歌昂扬着开拓与勇往直前的精神,而诗歌靡丽中又或许夹杂着丝丝忧伤与悲凉的颓败之音;在各方势力互相倾轧,民不聊生的时代,又或许能催生出感伤浪漫的艺术瑰宝。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有意味的形式,都有各自的性格,如果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天平按照同一标尺来衡量艺术价值的高低或许没有太大意义,只有将它们安置在自己的时代,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先进性,开拓性,以及对后世的意义所在。

我最想谈一谈的是第八章韵外之至,它讲述的是从中唐到北宋前期的艺术发展历程,韵外之至四个字出自司空图所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至耳。”初读这四个字时我有一些误解,以为是那些小的方面不太受重视的文艺发展到巅峰的意思,细细读过才明白它指的原来是中唐到北宋前期艺术上由追求“神与物游”到“思与境谐”的转变或者说是加深,文字语言的韵味之外境界的追求与营造到了极致的地步。诗境博大,词境细腻,而词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中唐时期社会背景的变化,安史之乱之后大唐没有立刻走下坡路,依旧维持着繁华昌盛,而此时的士大夫们已然沉溺于安享盛世的愉悦,盛唐之时一往无前的开拓风气消退了,人们更青睐的是“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而这些又都是要细细揣摩品味的,于是变化出现了,不同于诗的一句一境,词往往一首或一阙才一境,境界变得更为狭小也更为细腻,似乎是藏在心灵安静的一隅,精巧美丽,又能够微妙地引发共鸣。作者说这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优闲与淡淡伤感。深以为然,宏观来看,诗的确更为浩荡,营造的境界给人一种寥廓的感觉,然而细腻柔婉的词却相对更加亲切,贴近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情趣。在平常而平凡的生活中偶然看见几点黑色的鸟飞过绚丽的晚霞,倚靠栏杆,微风拂面中思及斯人斯事之时,脑海中或许会恰好有那么一阙词应景,那是多么亲切动人。

作者在此章最后谈了苏轼,苏轼是我十分喜爱的文学大师,他生前深受天下人的爱戴,以后也作为时代的代表为后人所铭记,作者说:“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我从前读他的作品时虽然曾看见过来自儒家的积极入世心理,但更多的是一种缥缈虚无却又想抓住点什么东西的感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含有一种渴望冲破这方天地,遨游于茫茫宇宙的遗世和孤独感。我之所以觉得他想要抓住点什么是因为他对陶潜的无上推崇,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可谓不优闲自在,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透露出一种自信,对目前生活状态至自己精神状态的满足,和苏轼的淡淡虚无感有显然的差别。或许苏轼“这种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使他对陶潜的醉心于田园,自在地享受自然的态度有一丝的羡慕吧。他的孤独是因人因社会产生,无可排遣,无可逃避,直到最后遁入禅门,也许他也没找到最终的答案,无数貌似乐观的自我安慰也只能解一时之愁绪。但苏轼的诗词,却真的能够给人一些安慰的力量,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看见圆月大概会想起这句词,他们也因相信祝福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抵互相挂念的人的内心,才会真挚的许愿,举杯对明月吧。

最后,我想对这一部“美的巡礼”的著作表示深深的敬意,虽然作者自谦为“挂一漏万”,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珍贵的感悟就是唤起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的文化啊,光辉灿烂,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灿烂的奇葩,这是我们的脊梁,是字正腔圆汉语在世界发声的厚厚的底子,我将永远以它为骄傲,以我中国人的身份而骄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