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大师满天飞飞飞

本文已影响 1.28W人  栀子的芳

《大师满天飞飞飞!》

大师满天飞飞飞

作者:胥无畏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北京有三十万仁波切在到处骗吃骗喝,这不奇怪。因为正法和歪门斜道正是互相依存的。也不必担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被波仁切骗了也许会让一个人对佛教要么彻底失望要么让他去正真了解和学习佛教的知识。许多人供养仁波切和花香火钱是用来买心中的平安和佛的保佑。有没有用反正钱的他的。经济发达时人更空虚也是宗教繁荣的时代。现在信奉藏传佛教成了生意人的一种时髦,能供养一个仁波切代表你有实力,代表你不是俗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认为:信教不一定就代表有信仰,有信仰不一样要去信教。任何宗教都以慈悲为怀,以修慈悲为目的。有信仰的人应该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就是有信仰。不能为了信教而信教,把宗教当做一种心灵寄托和精神消费。根据我的经验,其时很容易辩别出真老师和假大师。

我的二个理论是:1,观其形,2,听其言。

观其形很简单,以貌取人是科学的,一眼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那些走路东张西望、脑满肥肠,大腹便便的人不可能是大师。原因很简单,胖是贪吃少运动的结果。一下人如果还摆脱不了低级层次--食物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那么他的德行也不会高。不论是从事武术、国学、艺术、宗教。大师必须要继食。继食不一定起源于宗教,但宗师们有为“明心见性”、“体悟真理”而进行断食的。释迦牟尼、摩西、耶利亚、耶稣和穆罕默德、霍山老人都曾一次断食四十多天之久,获得了智力与灵力的飞速跃进,终于悟道成圣,最后成为影响全世界的精神领?。

佛主释迦牟尼说:“若五体之内有任何疾患之时,先应绝食物矣”。

耶稣说:“为了健康的关系,神会劝你挨饿,俄可以涤清肠胃,可以使人健康”。

先知穆罕默德说:绝食是深层次进入宗教的方法。圣雄甘地说:继食期间才能和神对话。身体干净了,所有的祷告才有效。

古训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世界上各教各派的信徒为了要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灵性,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断食,称为斋月。

印度的国父甘地,一生中断食了无数次。七十岁时仍曾一次断食七十多天。他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让印度获得了独立,这是上帝赐予给他的智慧。爱尔兰有九位领袖,在1920年抗议英国的政治迫害,断食长达九十四天,他们打破了人几天不吃饭会饿死的神话。而南非共和国的福斯达夫人,六十一岁时断食一百零一天。李叔同断食多日后决定出家,虽然他的断食算半断食,因为他是文化名人,所以影响力也大。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文人许多都是断食专家和实践者,其中有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王明阳等不胜枚举。至少有三百多个名人尝试了断食,因为有三百多首断食辟谷的诗词传世。更有上千首诗中有打坐的句子和词。断食和打坐在古代很平常,是文人的必修课。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在断食和打坐期间创作的。有名的经常断食的大诗人有上百人。许多皇帝也是断食的爱好者和铁杆粉丝。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圆寂,活了一百二十岁。虚云大师身高2米,枯瘦如柴,一年理一次头发,经常几十天断食。他一生显示了很多神迹。他一生不图名利。

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必让精神文明变贫乏,人人因追求财富而迷失了自我。但到了一定时期,人们又会在宗教中寻找自我。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晚年都放弃了科研成了神学家或唯心论者。不论是牛顿还是钱学森,不论是巴甫洛夫还是爱因斯坦。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也是中国最穷最乱的时代。在急端混乱的时代总会天降圣人,同时在这种生死存亡、时局混乱的环境里人的潜能也易被激发出来。让普通人超凡入圣,让他们用他们的学说和思想教化万民。所以说断食改变人生,人在长时间的饥饿状态中才能出慈悲和智慧。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2012年10月9日,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70周年,杭州虎跑公园举办了庄重的祭奠仪式,他的《断食日志》——影印本终于首发。《断食日志》是李叔同1916年在虎跑断食时写的日记手稿。1916年,早已与佛教结缘的李叔同偶然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了断食治病的说法,久被神经衰弱折磨的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李叔同已有心向佛,断食也是修炼身心、磨练意志的一种方式,于是他决定一试。《断食日志》约万余字,内容是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比如活动、饮食、睡眠及每日身体的生理变化。断食后,李叔同自感脱胎换骨,为示新生之意,还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不过严格地说李叔同的断食只能算半断食,但已经改变了他的身心。

下面谈一下素食。素食文化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人吃素不是因为没肉吃而是当时最有影响《黄帝内经》有“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除了医学还有还有老庄等圣哲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更一大批文人及士大夫崇尚回归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佛教劝告世人吃素允许信佛者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但最好不吃肉。还有吃五不净肉的更严格要求。《大般涅经》的首戒就是不杀生。不杀生并不指不杀人,而是指不杀害有生命的东西。吃肉就是自接或间接杀生。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吃素也是杀生。这是歪理。首先我们不用去杀死植物,它们不流血。植物没有眼晴,不会叫喊,没有四脚可走动和反抗,春生秋灭。所以我认为没有眼晴不会叫喊不反抗春生秋灭的物植物是上帝赐予人的食物。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修行必须吃素。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平等,要想达到慈悲、平等的心,第一不杀生,第二要救生,第三就要吃素。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慈悲心就会现前,慈悲心就是佛心,所以吃素看起来很普通,它的意义非常深远。什么是大慈悲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心,这就是觉性、就是灵心,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忍心吃它们。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看到一只动物临死时嚎啕哀叫和拼命挣扎,我们是否心里觉得很悲惨?基于这个原来,佛教徒不能吃肉。除了吃素,还要少吃。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道教佛教的信徒是过午不食的;明朝清朝的皇帝是过午不食的;过去,中国的农民是不吃晚饭的;一些长寿老人也是不吃晚饭的。他们都是不懂科学的傻子吗?都是不知道饥饿的滋味难受吗?都是没钱吃饭而出于无奈吗?这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好习惯,现在却成了怪事。古人云:“饱暖思淫欲”是真理。吃饱喝足不可能静心去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就是因为打坐以后,人的心可以静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些负面的情绪,这些各种各样的情绪或者是乱七八糟的这些情绪,或者是垃圾情绪全部过滤掉,全部过滤。然后去专心地想一件事情,这样子的话,那我们思维的效果可以达到一个很高很高的水平,所以在这个当中我们想出来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刻。念佛,持咒、诵经是修行基本功课。念佛是止观法门,乃至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止观法门来解释。在因中修习名为止观,在果上成就名为定慧。《圆觉经》讲:“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这世间上都是名利财色,为什么是不清净的?因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名利财色当中。可是这“无碍清净慧”就不是名利财色,而是解脱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无我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所以它是清净的。要想达到清净无碍智慧的境界,都要从禅定当中产生出来,所以止观是很重要的。没有禅定和打坐的帮助是修行不到一定层次。而人处于辟谷和断食时由于腹空才能长久打坐。打坐几个小时、几天才能进入高层次的入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打坐了五分钟。

所以修行的人要吃素、少吃、辟谷。这样的人肯定会很瘦。但不是病态的瘦,而是枯瘦如柴,但精神饱满。胖子不可能是大师。大师也不会生病,大师应该都是无疾而终的仙逝。

下面谈一下观其言。

首先真正的大师不会让別人称自己大师。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古代的大师一生只说几句号,最多写一,二本书。孔子弟子最多,但也72人。老子,孟子,苟子,韩非子,墨子等大师没有几个学生。他们也就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还不是自己主动写的。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5284个字,即《道德经》。老子被称为“道教”创始人。后来道教的大师级的人出了上万人,写了十几万本书。把他们十几万本书加在一起不如5284个字的《道德经》。你也许会吃惊,孔子根本没写过书。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编《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儒教”和“儒学”。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孔子曾上门主动拜访过老子,他认为老子本事比他大。孟子的影响次于老子和孔子。孟子没有出书,他和学生共同遍写了七篇文章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