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那些远去的记忆

本文已影响 1.42W人  潘清华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山里人,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斫柴、扯草、放牛、栽禾、割禾、卖碳、摘油茶籽、摘金银花……样样都得干。想起那段远去的岁月,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也更加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那些远去的记忆

我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物资最匮乏的时期,那时最大的记忆就是每天肚子饿,好像肚子是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似的。我们兄妹五人,放学或干完农活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木桶饭甑看看饭甑里还没有剩饭,虽然多数时候很失望,但有时幸运话也能在甑底刮下半碗红薯丝饭。冷饭冷菜、缺油少盐的,但那时却吃得津津有味,比起现在每天大肉大鱼的大餐,味道不知好了多少倍。

记得有次跟着父亲挑碳去芦溪街上卖,挑着七八十斤碳走了十五里的山路,到芦溪街上时天才蒙蒙亮,等到卖了碳已经快晌午十点钟了,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望着摊点上油条、烧饼,嘴里口水直打转,真想买两个吃。可怜卖碳挣的几块钱还得凑集交学费和伙食费,只得贪婪地望着它离开了,那时最大的心愿就是长大挣钱了要好好地饱吃一顿。后来考取了萍乡教育学院,真是开心得几个晚上没睡着。心想:总算鲤鱼跳槽了,从此以后可以不用天天饿肚子了。

结婚时老婆娘家赠送了一辆凤凰自行车。在当时,那可是我家唯一的交通工具,我把它当宝贝似地呵护着,每天骑着上下班,一到节假日就带着老婆、儿子看望两边的老人。这辆自行车风风雨雨十几年跟着我,给我一家带来了无穷的欢笑,也留给了很多酸涩而甜蜜的回忆。记得那年母亲生日,数九寒天的,又下着小雪,我从泉江中学带着老婆和不满一岁的儿子骑车回家,经过源南乡大坪村时,自行车的两个车轱辘全被黄泥巴卡住了,连推都推不动了,只得扛着走。那时不像现在这么交通方便,农村都实现了“户户通”,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水泥马路,开车只需二十来分钟就可到老家。当时农村普遍都是机耕道路,“天晴漫天灰,下雨一包脓”。走在大坪村那段路上,两只鞋子几乎沾了一二十斤重的黄泥巴。不要说扛着自行车,还带着一岁不到的儿子,就连空手走路都迈不动脚步。这种感受,九零后的人们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童年时最怕刮风下雨,因为我家住着土砖屋,担心什么时候下大雨被风吹倒了。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有几次晚上刮着狂风,下着大雨,那呜呜的风声在夜里显得格外恐怖吓人,全家人都不敢睡觉,担心房子某一刻会坍塌。每每此时,母亲都披衣起床,站在大门外撒把米,口里念叨几句,不记得清楚,大约是祈求老天保佑不要刮倒房子吧。现在农村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家家户户都是砖混结构的宽敞小洋房,改水改厕,新农村建设,平坦的水泥马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再有了。

最难忘的还是读书那段岁月!我在源南中学读的初中,那时的源南中学破破烂烂,仅有一栋砖瓦结构的教学楼和一排低矮的平房,窗子全没玻璃,冬天用报纸糊着,五颜六色的。可就在这种地方,我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如饥似渴,一点都不觉得学校有什么简陋。当时为了抓质量,学校要求初三的学生一律住宿上晚自习。学校没宿舍,就空出两间教室做男女寝室,没有床铺就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上面铺上草席就当床了,全校几十人挤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的!当时学校还没通电,晚自习我们都是每人一盏煤油灯,整个教室里烟雾缭绕的。初三阶段的学习生活很单调,每天都是教室--寝室,寝室--教室的,但我却觉得过得很充实,心里常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一点都感觉不到学习的辛苦,常常晚上学习到午夜一、两点钟了还舍不得去睡。那时物质生活是艰苦些,但比起学习上的进步,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也正是经历了这种磨炼,才锻炼了我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使我一生受益不尽!生活在九零后的人们是幸运的,国家大力投资办教育,从农村到城市,到处都是一所所高大、宽敞、漂亮的学校。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音体美功能室等一应齐全,各种设施、设备焕然一新。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比祖辈、父辈们更有一番大作为!

那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如今祖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也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了。但我还是时时想起那些远去的岁月,它已深深地沉淀在我中生命中,成了我勇敢、乐观、坚强、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