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情随笔

暴力者往往是孤独者——读《百年孤独》

本文已影响 1.83W人  静思默耕

哥伦比亚着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采取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触目惊心的现实叙述中加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暴力者往往是孤独者——读《百年孤独》

这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风靡世界文坛的魅力在于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遗传基因,可“基因密码”中又有着矛盾冲突——既要反抗摆脱孤独,又想保持孤傲姿态。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百年孤独》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他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中的老二,是家族中孤独气质最为突出的成员,也是反抗摆脱孤独最激烈的角色;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他典型的完成了暴力者和孤独者的转换。

性格两极综合体必定要有独特之处。作者在叙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出生和成长时也落入了中国作者的“俗套”。他怀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赋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孤独入骨”,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情窦初开便与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随后又爱上了还在尿床的年幼女童。

孤独者在他人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脱颖而出成了革命队伍领导人。他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没有放弃和气馁,无休的战争、血腥的暴力、绝对的权力,使他成了冷酷无情的机器、六亲不认的怪物。正如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拉尔斯?吉伦斯顿在马尔克斯诺贝尔授奖词中所说:“在那种环境里,人们在狂躁与激动的困扰下,由于战争的荒谬致使勇敢成为鲁莽、丑恶成为道义、乖巧成为疯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干掉了引领他走向革命的医生,当他以革命的名义杀死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朋友时,母亲乌尔苏拉(家族的始母和支柱、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她反对暴力、权欲、空想、纵欲)来劝说也无济于事。她惊讶地发现,自己钟爱的儿子、祖国的英雄、马孔多的骄傲,已经变成了“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人。

暴力者在实施暴力时也是孤独的,往往喜欢借助于性爱来消除。他在颠沛流离转战中,跟十六个争相与之共眠以期留下英雄的种子的女人上床做爱,生了十七个儿子。在床上的“暴力”欢愉中,他身体上部的孤独通过下部泄除了。不是吗,很多暴力者杀人如麻却迷于女人,一些革命者视死如归却败于“艳枪肉弹”。

暴力者的孤独,在于不断放大的不安全感和日益深重的戒备心。因为,暴力者往往被暴力,被别人害怕者往往害怕别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有一次有人在咖啡中投毒,投入的马钱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他曾手枪朝胸部开了一枪,子弹从背部穿过却没有损及任何要害部位。他留下的英雄种子——17个男孩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被追杀,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只有老大活下来,但很多年后还是被追杀了。

布恩迪亚家族中男性成员只有两种归宿:一是死于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大权独揽时陷入了孤独,连被占领市镇的人们的欢呼都令他感到厌恶。他在暴力中认识到革命和战争、自由党和保守党,原来都是为了权力,浴血奋战的成果成了政客瓜分利益时讨价还价的酬码,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便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他在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理想信仰和精神支柱,开枪自杀未遂。他放弃了暴力和权力,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日子;政府后来给他进行授奖典礼,他都拒绝领和参加,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每日在父亲留下的炼金实验室中炼金子铸造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周而复始,一直到死。一些暴力者,当认识到他和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世界不是初始所想,往往内心极为孤独。

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对现实很不满意又想发动武装起义,但已经力不从心,由孤独者向暴力者的再次转换没有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