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史风云

唐定奎:赴台抗敌,他要比刘铭传还早十年

本文已影响 2.5W人 

唐定奎:赴台抗敌,他要比刘铭传还早十年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回顾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历史,首先从“日本1874年进犯台湾”讲起。那次到台湾抗击日本侵略的将帅是谁?战况如何?今年是那次抗日战役140周年。笔者特撰文介绍这段历史故事和故事的主角——淮军将领唐定奎:中国最早的抗日主将。

在肥西县柿树岗乡南部唐新街的旁边,有个古木参天的大圩子,宽阔的内外濠河,直通近旁的丰乐河。圩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朴的转心楼,现在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圩子名叫唐五房圩,号称肥西四大圩堡之一。它比闻名遐迩的抗法保台名将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大的多;圩子的主人也赴台抗日,并且比刘铭传赴台抗法还早十年。

建圩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淮军将领、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唐定奎(1833—1887),字俊侯,安徽合肥(今肥西柿树岗乡唐五房圩人),清朝将领。谱名家祥,排行老五,唐殿魁弟。团首出身,偕兄以团首身份加入淮军铭字营,转战江苏。从刘铭传剿捻於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积功累擢副将,赐花翎。勇号与勋赏:勉勇、呼登巴图鲁、花翎、黄马褂、建威将军、谥果介。官至福建陆路提督。

聪明的打工仔

在肥西山南镇一带,提起唐定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说起“唐五肚子”,个个都能讲他的一大串故事。

唐家兄弟五个,出身贫农,老四殿魁、老五定奎,后来都是淮军将领,最出名。小时候是“屎巴肚子”,因此叫“四肚子”“五肚子”。那是因为穷家小孩吃不饱,很瘦,光着身子,显得肚子特别大,乡人叫“屎巴肚子”,并不是时人常见的“啤酒肚”。

唐氏兄弟在富户家帮工糊口,作打工仔。冬闲时,也做小贩。唐家兄弟卖欢团的故事,在山南一带流传很广。

欢团,又叫欢头,用糯米泡、糖稀做成,球状,既好吃又好看。乡人因其价廉物美,常买来哄小孩,所以叫“欢团”。旧时打工仔到冬天没农活干,就得下岗。他哥俩就凑几个本钱,到东南20多里的桃溪街上贩欢团回来卖。有一次,他俩挑欢团回家,走到团堰,因下雪路滑,摔了一交。篮子里的欢团都滚到堰里的冰上去了。北风一吹,滚得满堰都是。那堰水很深,冰还很薄,人不能上去。怎么办呢?殿魁急得要哭。定奎想了一个点子,招呼四哥跑到村里草堆旁向人家要些稻草,搓成长长地“草绕子”,兄弟俩一人拉一头,从冰上箍过来,欢团都被草绕子围到堰边,拣起来还是好好的。兄弟俩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乡人都说他弟兄俩聪明,长大肯定有出息。

可能兄弟俩的“欢团”故事传开了吧?“四肚子”唐殿魁在一位名叫宋坤耀的豪富家打工,竟交上了“桃花运”。宋坤耀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见到了健壮聪明的打工仔唐殿魁,偷偷地爱上了他。后来,唐殿魁参加淮军,成为赫赫有名的唐大将军,他也没有忘记那位宋小姐。两人终成夫妇。

宋家也有不少青年跟着唐殿魁参加淮军,也出了几位淮军将领。

从奴隶到将军

同治元年(1862年)春,唐殿魁、定奎不甘心饥寒交迫的奴隶生涯,投奔穷哥们刘铭传,加入淮军铭字营。在李鸿章指挥下镇压太平军、捻军。两人作战勇猛,很快升至总兵、提督,成为淮军大将。不料到同治六年,唐殿魁不幸战死。

这日,唐殿魁随刘铭传率领铭军,在湖北尹隆河和捻军决战。民间传说:正当他跃马扬鞭冲杀之时,忽听差使来报:“四大人,前方已达险要地带乌沙罐。”“乌沙罐?!”唐四将军听后心里“咯咚”一沉:人称我唐四肚子,前方已达乌沙罐,这乌沙罐不是正好装我这唐四肚子吗?

尽管这是笑话,可多智多谋的唐四将军果真战死在乌沙罐。乡人传说:“肚子入罐”,犯了地名忌讳,所以唐殿魁就死在那儿啦。

唐殿魁阵亡之后,清廷厚加抚恤,谥号“忠壮”。并派—差使前往唐家圩,征召唐定奎。

唐定奎当时请假在家照顾母亲(《清史稿》:“定奎方省母回里。”)。差使来到,他正在田间劳动。立即整整衣衫,赶到铭军报到,接管殿魁的部队。

乡人们说的:“刘六麻子李鸿章,唐五肚子后添汤。”其实唐定奎不是“后添汤”,而是去接替四哥的职位。

“牡丹社事件”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像西方列强那样寻求对外侵略扩张。“牡丹社事件”首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南进”扩张借口。

所谓“牡丹社事件”,发生在1871年12月:有两艘琉球王国(明清时为中国附属国)到北京朝贡的贡船遇到狂风飘到台湾南部。其中一艘在一个小岛获救,当地人将54名遇难船员送到台湾府城(在今台南市);另一艘在台南一个海湾触礁沉没,船员69人,有3人淹死,66人泅水上岸,被附近山地的牡丹社、高士佛两个“番社”(土著部落)的“番民”们视作敌人杀死大部,还有12人被进山经商的汉人杨天保等人竭力营救下来,送到台湾府城,与先前的54名遇救船员一起解送福建省城福州,后被安排乘船返回琉球。

后记

1875年(光绪元年)夏秋,清廷下旨褒奖唐定奎及淮军将士,并把他们调回扬州,休整治病。不久升唐定奎为福建陆路提督,升沈葆桢为两江总督。沈葆桢奏调保卫台疆的老战友唐定奎所部铭军驻守江阴,守卫江防要塞。唐定奎率领将士创建江阴炮台,安置新式巨炮,后来在抵御外侮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江阴人民特建“唐公亭”,亭中立碑,以记其功绩。今碑亭和古炮犹在江阴炮台公园内。

1883年中法战争初期,唐定奎在江阴严密布防,防止法军舰队进犯长江。不久,又受命率领淮军章高元等数营,再次挥师入台,布防台北一带,防备法军入侵。这支队伍一年后成为刘铭传亲自领导的抗法斗争的主力军。唐定奎因病回来休养,仍在江阴积极备战。1884年冬天,又从江阴派遣聂士成率领淮军精锐1200余人,冒险渡海登陆台东,翻山越岭,在关键时刻赶到基隆前线,稳定了战局。唐定奎和江阴铭军又为抗法斗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后记

1875年(光绪元年)夏秋,清廷下旨褒奖唐定奎及淮军将士,并把他们调回扬州,休整治病。不久升唐定奎为福建陆路提督,升沈葆桢为两江总督。沈葆桢奏调保卫台疆的老战友唐定奎所部铭军驻守江阴,守卫江防要塞。唐定奎率领将士创建江阴炮台,安置新式巨炮,后来在抵御外侮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江阴人民特建“唐公亭”,亭中立碑,以记其功绩。今碑亭和古炮犹在江阴炮台公园内。

1883年中法战争初期,唐定奎在江阴严密布防,防止法军舰队进犯长江。不久,又受命率领淮军章高元等数营,再次挥师入台,布防台北一带,防备法军入侵。这支队伍一年后成为刘铭传亲自领导的抗法斗争的主力军。唐定奎因病回来休养,仍在江阴积极备战。1884年冬天,又从江阴派遣聂士成率领淮军精锐1200余人,冒险渡海登陆台东,翻山越岭,在关键时刻赶到基隆前线,稳定了战局。唐定奎和江阴铭军又为抗法斗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