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史天地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 风吹草动是一种怎样样的计谋 实例

本文已影响 2.02W人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 风吹草动是一种怎样样的计谋 实例

在山村里,人们走路,特别是走杂草丛生的山路时,总拿着竹棍子,一边打击杂草,一边行走。为什么打草呢?杂草丛是毒蛇出没的地方,毒蛇,诸如地皮蛇、响尾蛇等,大多体形小,肢色或如土色或如草色,喜欢潜伏在草丛中,袭击路人,不易被人发现,毒蛇咬人一口,致伤致残,甚至致命。但是,这类毒蛇怕竹棍。人们打草,是为了惊蛇,蛇受惊逃走了,路上安全,受惊跑出来的蛇,目标明确,会被人一棍子打死。而三十六计中的打草惊蛇也就是利用了这个典例实行了军事方面的改革和运用。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打草惊蛇计谋的古代战例: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打草惊蛇之现代案例

近日,雨花台警方连续十余次接到群众报警称有蛇类闯入居民生活区,需要民警到场进行帮助。雨花台警方在梳理历年警情发现,诸如蛇类侵扰居民生活区警情,自每年5月起均会有所上升,给居民的出行及生活带来困扰。

5月24日晚上23时许,南京市雨花台区一个餐馆员工打来报警电话,说在自己居住的员工宿舍内突然出现一条一米多长的大蛇,他们不敢捕,也不敢睡觉。民警到现场后发现,这条大蛇始终在一间房子里,紧靠墙边,基本不动。当民警使用抓捕器材对其进行抓捕时,这条蛇才“如梦初醒”,并立即寻找地方躲避。随后这条蛇钻入了墙壁的隔板内,当民警与该餐厅员工合力抓捕时,被揪了出来的大蛇显得十分生气,并有攻击性行为,为防止这条大蛇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民警在宿舍员工的配合下,迅速将其制服。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害怕有蛇闯入,可以在住所进出口的地方撒些硫磺粉,防止蛇类靠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