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解密

由崔琰之死兼论“唯才是举”

本文已影响 8.93K人 

崔琰是当时有名的正人君子。他早年酷爱武术,喜欢击剑。后来又跟随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学习儒家经典。由于他是冀州人,所以很自然地来到袁绍的手下当官。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都抢着要他。但是崔琰觉得这两位都不能成大事,声称自己有病,辞职不干。结果被关进监狱,差点儿被杀死。曹操平定冀州的时候,得到了崔琰,让他当别驾从事。当崔琰来拜见曹操时,曹操对他说:“我昨天审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可以征召三十万大军,真是个大州啊!”崔琰义正辞严地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袁氏兄弟又互相残杀,百姓苦不堪言。您来到这里,也不先问问百姓的生活风俗如何,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反而先问户籍,这岂是冀州的百姓所希望的!”这话不禁让曹操肃然起敬。后来,曹操一直以崔琰为众人的表率、楷模,并让他主抓人才选拔和地方官员的管理。

由崔琰之死兼论“唯才是举”

就是这样一个正人君子,被曹操莫名其妙地杀掉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写道:崔琰之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这事也确实古怪。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做了魏王以后,有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篇表章,称颂曹操的功德。有的人就说他迎合权势,是个马屁精,进而又指责崔琰居然举荐这种人当官。于是,崔琰就把杨训写的东西拿过来看了看,然后给杨训写了一封短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就因为这封信,崔琰被逮捕,后来又被迫自杀。

一封信仅有十四个字的信,怎么会就让曹操举起了屠刀呢?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这十四个字。“省表”,意思非常明确:表章我看过了。这个没有什么疑问。“事佳耳”,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事情做得还错嘛”。这就有疑问了,“事”是什么事呢?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这份表章写得可以;二是写表章这件事做得可以;三是表章中所写的曹操干的事,做得可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从字面上讲,意思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问题又来了,什么情况会发生变化呢?一种解释是,人们对杨训的评价会发生变化。另一种解释是,曹操权倾天下的形势会发生变化。

曹操的理解显然与众不同,他认为崔琰所谓的“事佳耳”,是说自己做的这些事还可以,所谓的“会当有变时”,是说自己一定不能长久保持权势。因此当然就勃然大怒。

这个案子,一看就知道是冤案。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讲,“曹操的表现,则近乎歇斯底里”。更为让人惊讶的是,曹操在杀崔琰的同时,还对与崔琰一起主持人事工作的毛玠下了毒手。毛玠也是曹操的老部下,当年提出“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三大主张的就是他。他一直是曹操集团的栋梁。但是,当有人控告毛玠因崔琰被杀一事对曹操很不满时,曹操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毛玠抓了起来。幸亏有一贯支持曹操的桓阶为他说好话,曹操才没有痛下杀手,但依然罢了毛玠的官。

曹操这是怎么了?

易中天先生给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神经过敏。按照传统观念,正人君子当然是忠君的,所以对崔琰这样的正人君子,曹操就格外不放心。结果崔琰的这封信,就让曹操起了疑心。最终,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把他干掉。毛玠的情况也类似。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曹操为什么会神经过敏却语焉不详。

二是报复杀人。前面提到,崔琰曾义正辞严地责难曹操。因此,易中天先生认为:“那疙瘩,也就结在了心底”。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大家自己想想,你会因为一个人十几年前骂过自己就痛下杀手吗?曹操就会为了这点儿小事而杀人?肯定不会。一个旁证就是,骂曹操骂得最凶的是陈琳。他的那篇檄文简直把曹操祖宗八代都骂到了。结果怎么样?在崔琰被杀一年以后寿终正寝。

三是安排后事。崔琰的侄女是曹植的妻子。杀崔琰是在剪除曹植的势力。这个解释其实也不通。首先,曹操当时还没有决定立谁为太子。其次,无论是崔琰还是毛玠,都是支持曹丕的。第三,真正支持曹植的丁仪,正是陷害毛玠的凶手之一。

否定了后两种解释,那么是否就能肯定第一种解释呢?不能。曹操神经过敏不假,但还没有精神错乱。作为大文豪的曹操,不会不知道这句话有歧意,更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就随便杀人。如果仅以崔琰是正人君子曹操就对其生疑来解释,绝对难以服众。因为正人君子多了,荀攸、钟繇、陈群,哪一个不是正人君子?怎么没被曹操施以毒手?难道就是崔琰和毛玠二位点儿背?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崔琰和毛玠都主抓选拔官员。对于曹操来讲,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证选拔出来的官员是拥曹而非拥汉的。崔琰、毛玠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在有意无意地将一些忠汉派提拔到政府的要害部门。这恐怕才是曹操真正不能容忍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