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解密

心爱的王孙公子司马昭

本文已影响 1.36K人 

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军事家。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司马昭的书法和文集都曾经流传于世。司马昭虽出身豪族,但却没有沾染纨绔子弟浮华奢侈的恶习,在曹魏王朝的末年,他代表了积极进取的新兴力量。

心爱的王孙公子司马昭

司马氏没有使汉族差点灭种,恰恰相反,司马昭招抚的少数民族比汉族人口还多,他执行的政策当时并没有造成民族内战,是民族团结的政策。大量少数民族自觉自愿地改汉族姓氏,《晋书》中有很多记载,司马氏执行的政策挽救了东汉末年汉族仅存五百万几乎灭种的危机,晋朝统一时人口增加到1600万,汉族人口增加了三倍。他的儿子晋武帝继续执行了增加人口的政策,太康年间户口依然是增加的,太康盛世中,数年间,户口就增加了上百万。

王元姬(217年-268年),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司马昭之妻,晋武帝之母王

元姬从小聪慧,八岁就懂朗诵《诗经》、《论》,特善《丧服》一节,文义过目不忘。她对长辈意旨的判断百发百中,父母因此命她管理家事,她处置得事事得宜,显示出她的明达事理。十五岁嫁给司马昭,生5子1女。

她知书识礼,性情贤淑,做妻子、做儿媳尽心妇道。父亲去世后,因居丧悲痛衣带渐宽,言与泪俱。司马炎称帝,尊她为皇太后,她仍亲自捻线纺织。她性情俭素,贵为皇太后却使用不加文饰的器皿,衣服也是洗了再穿。但是出口必是儒家经义的雅正辞义,侍臣的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诬陷中伤她也是能够明辨的。

1、司马昭其人其事

很多人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记住了这个人,把他定位成一个不大光彩的野心家。

事实上,司马昭是三国后期最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后期的政治局面远比前期复杂得多,司马昭在继任司马师的职务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断,固然与他手下有一批足智多谋之士帮助他出谋划策有关,但是身为一个领导者,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有没有决策力和判断力。司马昭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极少出错。甚至当钟会和邓艾征蜀时,他远在千里之外,依旧对前方局势洞若观火,准确地预见到钟会和邓艾的下场。

晋书上有一段话,写司马懿打算干掉曹爽的势力,只和长子司马师商量,直到第二天要行动了才告诉次子司马昭,晚上司马懿偷偷去两个儿子窗外听墙根(好囧),长子高卧酣睡,次子辗转反侧,司马懿下结论说“看来还是老大能成事啊。”我看这段评价有点不大公平。司马师作为整个政变的参与者和谋划着,一切行动都心中有数,没什么好担忧,但司马昭在行动开始前十几个小时才知道,心生忧虑也是人之常情。我总觉得晋书对司马师比较偏爱,写他的外表,名声,处事,赞誉之词居多,但对司马昭却总是有意无意贬损几句。可能是因为司马昭的手下后来杀了曹髦,在史官看来,这是非臣之举。

2、家世性格。司马氏出身于五帝之一的高阳之子重黎,在夏商周乃至楚汉历朝历代都做官,可以说是家世渊源。总的来说,司马昭的性格比司马师宽仁。

司马师属于名流精英那类人才,晋书写他“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就是说,能见微知著、成就天下大事的,是司马师(字子元)。夏侯玄是人称“玉树”的那一位,不仅长得美,也是一位大名士。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他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曹操很欣赏他。晋书形容何晏“美姿仪而色白”,“行步顾影”,因为他长得白,人称“傅粉何郎”。夏侯玄、何晏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司马师和他们齐名,说明他不仅风度仪表出众,文化素养也是很高的。

比较起来,司马昭则有点公子哥的味道,《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他和别人开玩笑的事情,最有名是他问口吃的邓艾“你说的艾艾是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这是一个机智又风趣的问答。另一个故事是司马昭和陈骞、陈泰同乘一辆车子,路过钟会门前时,他们叫钟会上车,可是喊完了驾车就跑。等钟会出来时,他们已经走远了。钟会赶到后,几个人就互相拿对方父亲的名字开玩笑。顺便说一句,钟会的父亲就是大书法家钟繇,官至太傅;陈骞的父亲陈矫官至司徒,陈群的父亲陈纪是大鸿胪。这四个人是典型公子党,老爸都是朝里高官,要不然他们也不能混在一起。从这些小故事里能感受到司马昭活生生是一个风趣幽默、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