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故事

历史说课稿集合七篇

本文已影响 1.24W人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说课稿集合七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习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习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袁世凯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习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历史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它的实现,为以后美国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对美国历史进一步深入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美国今天的发展也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据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美国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概况及其结果、美国内战的评价。

(2)思想认识:

①美国领土扩张不仅采取欺诈,战争和收买等种种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美国资本主义就是在贪得无厌的领土扩张及对印第安人的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②美国内战是在奴隶劳动制和自由劳动制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教师引导,采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经济制度间矛盾的演变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分析

二、说“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从知识基础来看:

世界史内容,高二学生几乎没基础知识可言,只是在初中简单地触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讲课时我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2、从思维能力看: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落实基础知识外,本堂课我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讲述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并辅助以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美国领土扩张动态图”作为导入

2、讲述新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我本着使教材内容线索清晰、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处理。我分三个大问题讲述:

第一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这里我想学生讲清楚四方面内容:①美国领土的扩张②南北矛盾③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比较复杂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形、色、声、动等多方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他们对美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理解。对领土扩张的评价,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活动程序为:创设历史情境—结合扩展材料学生展开辩论—教师补充总结。

首先,采用描述法创设情境:一个国家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势必会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参议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参议员和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的参议员,正在唇枪舌剑激烈地争论着四个问题(显示"南北矛盾"示意图)。他们在原料、劳动力、市场、关税和西部领土等方面产生矛盾。现在我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另一组同学代表南方大种植园主。让双方进行讨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辩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补充和揭示辩论成果,并得出总结,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是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是本节重要人物,不仅要讲清他于美国内战的关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过程

在此环节中,我将把握两个原则:

1、线索清晰、过程简要——按照内战爆发、转折和结束讲述。

2、在内战转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为何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转了战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想充分利用P81两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战争初期北方幻想妥协,也为最后“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示”作一定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民意顺应”作用。

第三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评价问题。

关于对美国内战的评价,就内容本身而言不难,在此想强化对历史事件全面评价观点的掌握。通过谈话法和史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的积极意义在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经济得以腾飞,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局限在于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3、课后小结:

通过讲述法小结本课,理清线索,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说“特色”

1、以史导论,论从史出

本堂课将力求通过大量史料的展示来得出或者印证重要的问题和结论:如P80“西进运动”为什么说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P82内战初期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的原因;P83"美国内战为什么说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P83内战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表现”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思维观。

2、师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本课最后通过设问“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发”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认识相似的现实,强化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总之,《美国内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通过深入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力求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 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 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 自主获取信息 。 知识积累较少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然后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说板书设计: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以隋为鉴,以民为本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历史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什么是历史?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伟大领袖。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用的是这4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够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平。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亲身游览过。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平,

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明,所以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近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够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习上的要求,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所以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历史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以下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共向学生展示了十幅外国绘画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战争、历史和宗教故事为题材。课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课时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时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课时二主要是学生了解17-19世纪的历史画作品并对当时的各个画派有个初步的认识。整个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最后能感受到历史画的独特艺术美,并通过交流讨论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进行了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的欣赏教学,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方法与要点已有所领会,但历史画却有所不同,它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接受艺术陶冶,提高文化修养。

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教学目标分析:

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

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

三、接下来,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课前,我认真备课。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深层次挖掘教材,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二、课上,我认真讲课。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因为这节课涉及了好几位浪漫主义画家,学生对“浪漫”这个词语有些误解,对浪漫主义绘画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把这个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找一名同学读出来。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我把这幅画作为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这幅画取材于1816年7月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舰长和军官们只顾自己逃命而将150名乘客抛弃在一张临时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灭,经过13天的漂流,木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最后只存活10人。但是法国政府却因为惧怕舆论的谴责而对此事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引起受难者的不满,席里柯在人民有冤无处诉的情况下愤然拿起画笔,经过走访生还船员、搜集素材、现场写生,最终用18个月完成了这幅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写实”巨画《梅杜萨之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理解这件作品,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列出了欣赏提纲,并先让学生来介绍作者,讲述此画的历史背景、作品内容,并揭示主题,然后教师再在与画面相和谐的音乐背景中将此画的精髓部分娓娓道来,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而且渲染了气氛,进行了情境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向学生讲述了有关“梅杜萨”的希腊神话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接下来,我又带领学生们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述,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拿破仑和他妻子约瑟芬的奇闻轶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为了拓展学习内容,我巧妙设计了“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历史画不能被摄影所取代,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绘画作品要比摄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义也更为深刻。

(四)、在自我评介方面,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心得,归纳有三:第一,通过欣赏书上的绘画作品,使我们看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所以我们应该呼吁世界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并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画家所具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伸张正义的良好品格。第三,我们还应该学习画家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历史画——《最后的晚餐》、《勃鲁达的投降》、《希奥岛的屠杀》。

浪漫主义

欣赏——《梅杜萨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说明,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6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说课稿 篇7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 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