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名人故事

战国纵横--张仪

本文已影响 3.32K人  心颤慕雨

战国说客双雄说了苏秦,不说说张仪似乎说不过去。

战国纵横--张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这是《史记》对张仪开头的介绍,在这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张仪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属于师兄弟。二.张仪的水平要高于苏秦,这是苏秦亲口承认。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司马迁对张仪的评语。什么意思?三晋出了很多权宜机变的人物,那些主张合纵、连横使秦国强大的,大多是三晋人。张仪的作为比苏秦有过之,可是社会上厌恶苏秦的原因,是因为他先死了而张仪张扬暴露了他合纵政策的短处,用来附会自己的主张,促成边横政策。总而言之,这两个人是真正险诈的人。

那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了,什么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个学家写出《史记》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作。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司马迁能够比较公正地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能够较少地在为他们作传是带私人感情。例如:给陈胜作传时用了世家 ,给项羽作传时用了本纪。这些都是司马迁公正、公平的最好证明。为何司马迁对张仪、苏秦的评语是那么的“不近人情”,这在《史记》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中是十分少见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介绍介绍这个魏国人吧。

张仪师从鬼谷子,学成本事以后下山打算在楚国谋个官职,到了楚国一直没机会面见楚王,一次楚相过生日宴请楚都名士、豪杰,张仪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多结交有志之士,并且希望楚相能够把自己引荐给楚王。就在一切都朝张仪期望的那样发展,可是发生了一件事打碎了这个年轻人的梦。“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就因为我贫穷,就可以判断我的人品也不堪吗?这是哪来的强盗逻辑,楚相你等着,我张仪今日所受的耻辱,他日我定当奉还。张仪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了那个只剩四壁的家,面对妻子的: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只是苦笑一声问道“视吾舌尚在不?”好一个张仪,如此情形还有此等雅兴,足可见你对自己还是充满希望的。

带着对楚相的仇恨、妻子的嘲笑、满肚子的自信以及对师兄苏秦的信任来到了赵国,满以为凭借他们昔日的情谊会帮自己一把,没想到“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终于几天以后苏秦接见了自己,本想把自己的遭遇向这位昔日的知己诉说一下,这是苏秦先开口“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面对如此无情的“知己”,张仪只能满怀希望而来、满肚子失望而归,。苏秦都不容我,我还能去哪里啊,对了,既然六国不留爷、爷到秦国去。于是张仪在富商的帮助来到秦国并且得到秦王的赏识,正当苏秦打算好好感谢这位富商的时候,富商也说出了实情“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本就是聪明人,经富商的点拨,似乎明白了。

得到秦王重用的张仪不久出任秦相,这时想起来昔日楚相对自己的羞辱便对楚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出任秦相初期如果说第一次败给司马错是自己考虑不周,那么第二次出谋划策可谓神来之笔:面对六国合纵,张仪提出了连横之法,连横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呢?张仪想到了魏国,为什么是魏国?第一.魏国离我们近,将来攻打其他国家可以向他借道。第二.经过两次战役的消耗,魏国已不似战国初期那么强大。那么想到这就算神来之笔吗?当然不算,要想和魏国结盟,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那么诚意是什么?当然最好的诚意是送秦王的儿子到魏国做人质,那秦王同不同意,当然不同意,万一死在魏国怎么办?担心死在魏国,没问题,我张仪来想办法,什么办法?你秦王不是担心魏国杀害你儿子吗?那我们让他看看我们是多么强大,出兵打他,让他看看我们的肌肉是多么雄健,于是攻下了魏国个蒲阳。那我们打他了,他还会和我们结盟吗?会,因为我们再把打下的城池还给他,然后我们再让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这叫什么?大棒政策,就是打你一巴掌,再给你颗枣吃,恩威并施。如此一来你秦王的儿子不就安全了,果真安全了吗?可是他没想到魏襄侯不久去世了,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哀王,哀王也不听从。他老子吃你那一套,他可不吃。好,你不吃,咱还有办法。什么主意?打!这次大的可比上次狠多了第一年打过,第二年又去打,把所以得诸侯都震惊了。光打也不行啊,张仪又游说哀王,对他分析魏国此时的情况: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超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像车轴的中心,可以畅通四方的诸侯国,又没有名山大川的隔绝。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战车飞驰,士兵奔跑,没等用多少力气就已经到了。魏国的南边和楚国接境,西边和韩国接境,北边和赵国接境,东边和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边疆,光是防守边塞堡垒的人就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个战场。假如魏国向南与楚国友善而不和齐国友善,那么齐国就会攻打你的东面;向东与齐国友善而不和赵国友善,那么赵国就会攻打你的北面;与韩国不合,那么韩国攻打你的西面;不亲附楚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的南面;这就叫做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势啊。以及侍奉秦国的好处:如果您奉事秦国,那么楚国、韩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垫高了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国家一定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事了。况且,秦国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即使有富足强大的名声,而实际很空虚;它的士兵即使很多,然而总是轻易地逃跑溃散,不能够艰苦奋战。假如魏国发动所有军队向南面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宰割楚国使魏国得到好处,使楚国亏损而归服秦国,转嫁灾祸,使自己的国家安宁,这是好事啊。

说了这么多还不动心,那好,咱还有法子,称王。这可是天大的诱惑,要知道,虽然这天下是七雄的,但是除了楚国以外只有那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可以称王,这个诱惑哀王把持不住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徐州相王,就是我承认你魏王为王,你也承认我的王位,所以我们说魏国是战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家(楚国不算,那家伙春秋就称王了)。这一下魏国搞定了。接着要和齐国结盟,但是齐国和楚国正在结盟,这就不好办了,没问题,对我张仪来说不是难题。张仪有出使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为他伤悼。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唯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

10. 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可是张仪回到秦国却耍起了滑头,假装下马车摔坏了,三个月不上朝、也不接客。楚王觉得是自己诚意不够,于是派人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恼怒就与秦国结盟,这时张仪奇迹般的好了。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楚国大败 。于是楚王又想到了一个方法,拿土地去换,这下秦王动心了,但是不好意思开口,张仪于是主动提出来愿意换。张仪刚到楚国就被软禁了,张仪的一个朋友靳尚在楚国任职,靳尚找到楚王的爱妾郑袖,张仪才不至于被杀害,并且又忽悠楚王结盟。

后来张仪又游说赵、韩、齐、燕结盟,皆成功。

后来秦惠王去世,武王继位,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诸侯们听说张仪和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张仪害怕武王杀害自己,于是就趁机对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齐王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梁哀王很害怕。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就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对齐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齐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齐王说:“好。”就解除了攻打魏国的战争。

张仪出任魏国宰相一年,就死在魏国了。

我个人认为张仪一生有三个亮点:一.大棒政策。二.徐州相王。三.两欺楚王。

实在看不出哪个地方让司马迁如此“不近人情”。

但是不说个所以然来,有不甘心,那咱还是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一.这小子肚量小,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二.为人狡诈,拿朋友的感情做政治筹码。

三.教唆秦王和魏王称王,属于大逆不道。

四.司马迁遵循孔孟之道,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只想到这四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