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间故事

小镇与虞姬

本文已影响 1.99W人 

我们石塘虽是小镇,却也可称为是古镇,自汉已天下名扬。风华绝代美人虞姬以其悲伶身躯感天动地的壮举书写了小镇绕之不去的发展史。一条小河流淌着美人的倾述,静静的土墩(传说中虞姬的衣冠冢)埋葬着是不屈的灵魂。小镇前行的步步脚印都烙下了汉风里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气概,但英雄不肯过江东悲剧并没有重演。

小镇与虞姬

凡是我们石塘的土著居民,大都能津津乐道出几段大同小异民间关于霸王项羽和其不离不弃的妻子虞姬的凄美故事。英雄和美女本是人中龙凤,一个悲壮,一个殒命,我们在敬仰中夹杂着惋惜和叹息,传说流传和不断演绎,这些故事没有人考证,也没有人异议,代代相传,厚重了我们的文化。

一座连通东西的小桥不因岁月的久远而黯然无光,它见证了小镇每一次上演的传奇故事。从尸淌到石塘是美人的冤屈,是我们小镇无奈的选择,却是我们文明的进步中永不会忘记的那段历史。这段历史凄然绝美让我们叹息惋惜,更让我们迸发出荡气回肠的奋进精神书写出新的篇章。

千年的演变, 早已没有了战火纷飞,没有了生灵涂炭,没有了四面楚歌,没有了楚河汉界。我们在和平年代了享受着盛世昌隆,国泰民安。

历史是一支离弦的箭不会回转,在浩瀚的演绎中,我们秉承了古风里的瑰宝,记载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传奇。以史为鉴,延续经典。

多年的发展,小镇不在一穷二白,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时至今日,小镇古风犹存;自然绕不开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悲故事。经年的岁月,依然摆脱不了那段传奇。

一代枭雄,力能拔山,历史留下厚重一笔;纵然英雄,难免气短,身陷绝境,仰天长叹,时不待我,扬手一剑,世间再无让无数壮士胆寒的霸王。他是身后再也没有人敢称霸王,谁也不敢让霸王的英灵再遭戏弄。英雄儿女情长,诀别娇妻;一代天后岂能独善其身,惟随夫君,荣华富贵,患难与共。娇躯倒下了,身后繁衍出书写不完的传奇和故事。

我们小镇今日的得名,便来之于虞姬的魂归天国。当年项羽无处逃窜,知自己末日来临,惜别虞姬,虞姬并不愿独善其身,先夫君拔剑自刎而亡(虞姬的死传说有多种版本,姑且听我这一回吧),尸体倒入河中逆流而上,淌而淌,却被巨石阻隔,脚步就此而停留。也许是冥冥之中和我们石塘有渊源,她才不愿再颠沛流离,将英魂留于此。

当地的居民出于对美人的怜悯,使她不受群妖欺凌或风吹日晒,在尸体的上方建造了一座石拱桥,名曰尸淌桥。也许是为了守护和纪念一代佳人,桥的两端渐渐有了人家,当时人们称这座桥为“尸淌桥”,称村为“尸淌桥”村。由于尸淌二字不雅,中国传统上又比较忌讳,后被改为石塘,至于何年何月改为石塘桥,无从考证。即使现在,石塘在一些人称谓上总要加上桥字,呼为“石塘桥”。多年变迁,石塘尽管被称作区、人民公社、乡,文化大革命后划为镇,地图上标注的是石塘,但石塘桥仍被常作为副名标注。这是脉脉相承,无法忘却的记忆。虞姬就是一朵虞美人花,凋零,留下一缕芳魂而烘托起一个小镇的发展史。

2013年,我们石塘走出去的曾经的国家领导人张经夫已是100岁的高龄,捧着家乡人送给他的画册,少小离家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而奔波操劳的他已经模糊了故土记忆,却对着一幅石塘小桥的照片目光久久不愿离开;工作人员对他说这座桥就是传说中的“尸淌桥”近年重新修缮的。和张经夫相濡以沫的夫人端详照片回忆起儿时和小桥有关的生活片段,时光荏苒,一些故事却是刻骨铭心。石塘在外地的,回忆起家乡必然从这座桥起而诱发对故土的热爱和思念。

石塘人厚重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因悲剧人物而书写开来。石塘人秉承的是霸王的冲天豪情和虞姬的不离不弃精神。从起初人丁稀少几人蜗居的小村到如今的辖区人口近十万,镇区人口一万多;镇还是小镇,但东望六朝古都南京,南滨烟波浩渺的八百里巢湖,一代一代的石塘人演绎无数传奇故事。改革开放以来,石塘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宁、合芜等数条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高铁、动车线一条又一条,地理位置愈发优越。近年来,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石塘地处桥头堡的位置,自然是乘势而上。人们扬眉吐气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获得了全国先进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石塘这块凤凰涅的风水宝地快马扬鞭,勇当先锋,迎着奔向小康社会的大道快速向前。

石塘小镇镇西的一个大土墩,在我儿时就从大人嘴中得知是虞姬墓。听大人们茶余饭后说,大墩神奇的很,不知为何,原先每年大墩都要长些尺寸,本地人担心大墩高而影响村人的风水,请教高人,用黑狗血洒上,此墩才不再长高。文革时,附近村民出于保护,怕受到扫四旧的造反派们疯狂破坏,悄悄的将大墩削至于地面稍高一点,才幸免于难。几棵老树经年为伴,原先周围农田环绕,几家本地居民的祖上墓地为邻,后来陆陆续续的迁入公墓。

只有这座土墩依然孤零零的迎接日月星辰,但是从来就没有人将此挪作它用。至于它是如何形成,据说当年是本地人将美人的尸体捞上来而埋于此。大土墩与我们上学的学校为邻,和小伙伴们野外玩耍、疯闹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靠近,在大人们时不时的恐吓和提醒中,唯恐惊扰了佳人,被起责怪可不是闹着玩的。岁月翻了一页又一页,从没有考证出此墩的真伪,时至今日,这个迷依然没有破解。没有有理由说是真的,也没有人有证据说是假的。外地也有许多虞姬墓,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镇西的大墩,现在旁边是生态园。石塘小镇人却相信它就是虞姬墓(或者说是虞姬的衣冠冢),既然美人尸淌与此而留,她不埋在此地还能埋于何方?

早些年间,反对迷信,破四旧,镇上居民只知墓存在,而无任何形式上的纪念。还是早些年间,有盗墓贼动了歪心思,没等有所得手,并被接到举报的文物部门有力阻止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得益于政策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需求也是百花齐放,国家允许信仰自由。几个热心当地居民自己出资,在土墩一侧,受周围环境的限制,建造了一座并不高大,只有几平方的将军庙,用意是保护这位长眠于此的一代悲魂。

不因庙小而人迹希,陆陆续续,这里居然香火十分旺盛,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当地的居民早早的在这里排队上香。人们在这里祈求平安吉祥,祈求家庭幸福,祈求生意兴隆,祈求金榜题名,祈求添丁增口;据说神奇的很,十分的灵验,几乎是有求必应。尤其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和正月十五,前来烧香的队伍排的很长很长。在笔者看来,只要不是邪教,信仰是无可厚非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的求必应,既有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大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正确导向,政策佑护。普通以自己的一种精神方式,释放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怀。一位自愿守庙的李姓汉子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满头华发,数年间痴心一片,呵护一代美人的亡魂,令人唏嘘不已。

舌尖上中国渲染出华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我们石塘小镇的驴巴亦是名扬四海。人们说到合肥的地方特产必然要说到石塘驴巴,与霸王项羽也有着渊源,它的繁衍与虞姬的一句话是分不开的。话说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址垓下,洒泪别虞姬(今日石塘和梁园的接界处一座命名为别姬的小桥,便是人们纪念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的。)。据说项羽就是这桥的不远处自刎的,而虞姬也是在这里香消玉殒的。在这之前,项羽带领着数十残兵,被汉兵紧紧追赶,至今日的石塘镇附近,人困马乏,见一蹄角行(当时的牲口交易买卖和肉食加工场所),便欲歇息片刻,寻求食水。

蹄角行的老板姓黄(黄姓在石塘地区是第一大姓),对于西楚霸王早已是如雷贯耳,见项羽落难于此,出于敬重或曰同情,将锅中已然煮熟的驴肉加以佐料,犒劳项羽等随行众人。“天上龙肉,天下驴肉。”据说就是出自虞姬食后的感叹。黄姓老板极具商业头脑,至于项羽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不是十分的在意;而是自项羽得食而走后,便打上了项羽、虞姬的名头,他的驴肉生意声名大振,顾客盈门。石塘桥在隋唐时进入鼎盛,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而石塘驴巴也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一个高峰。北宋年间,家乡是我们肥东石塘的包公(多年的辖地,包公的家乡和出生地都属石塘地域,只是近年来一个包公镇的新建,包公才与石塘少了瓜葛。)在朝中为官,喜欢上家乡人送的美味驴巴,包俯的家宴家乡的驴巴是席上必备,并极力推荐与朝廷,从而成了当时朝中的皇室贡品。

近年来石塘驴巴欣欣向荣,成为了地方的经济飞跃的亮点,逢年过节,是人们馈赠礼品的首先,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石塘驴巴的色泽红润、质地细腻、清香可口,五味俱佳,醇浓宜人,余味无穷。已然成了我们的地方产业龙头,告别了原先的手工小作坊,从原先的黄姓一两家驴巴传人,发展的今天的数十家,各领风骚,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延续着这道美味佳肴的辉煌。

训字驴巴的法人代表曾是合肥市的人大代表,黄晓弟驴巴王的法人代表黄晓弟已经连续多届当选肥东县人大代表。为家乡建设、振兴、发展,献计献策,向外面传递石塘人民的心声,为石塘谋与时代同步。

小镇与虞姬是历史的选择,与旷世美人结缘,荡气回肠的故事,悲壮中折射出石塘的厚重文化底蕴书写着传奇与精彩,钟灵毓秀的石塘与勤劳智慧的石塘人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高凑时代乐章,明天的华章会更璀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